【來信】
老師,您好!我是一名軟體工程專業的研究所學生,我以後想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但是導師讓我寫關于生物資訊學的論文,可我覺得這方面的論文對我以後找工作沒什麼作用,感覺太學術化了,而且我也對這方面沒有興趣。我想以後出去找工作,面試官問我研究什麼方向,我說生物資訊學,一定很滑稽。總覺得和it屆不搭邊的樣子,而且浪費時間.不知道要不要繼續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有什麼樣的意義?希望老師幫我指點一下迷津。
【回複】
你的來信中,透出的資訊量比較大。反複琢磨,我還是不同意你的觀點。感覺想給你解釋的太多,近日也有一些事務纏身,一直沒有回複。現在決定不能再拖了,有些事情,給你些線索,支撐材料由你完善。
何以這樣?不放心你自己能去拓展和延伸我的看法。這其中,需要你用“研究”的路子去實施,你是研究所學生,但我發現你對“研究”不了解。這不是對你的否定,你正是處在學會研究的階段(相對地,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學會學習)。現在不會,按上研究所學生的套路做下去,以後應該會的。
要研究,就要有所創新,基礎是要掌握當今的最新進展。如何去掌握?通過什麼樣的媒體?論文。是以研究所學生階段,要讀文獻。可能對于你而言,去除對論文的排斥,學會讀論文,應該是第一步。離開了展現前輩積累的論文,你做不了研究。你研究的成果如何展現?論文。表面這是導師給你提的要求,實質上,研究就應該是這樣的。當下,科技界有些亂象,影響了論文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但我們身在其中,向好的一面去追求,應該的。說這樣太學術化了?你決定上研究所學生之時,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學術能力提高的階段嗎?近日聽了一個講修紅旗渠的講座,談到剛從學校出來的技術人員,實則也就是純中專畢業的小夥子,查文獻找方案,他在做工程,用到了學術的方式。話說現在學曆在貶值,是否于求學曆的人卻在躲着往學術的路子上走有關呢?我們這些專事培養人才的人有反思的地方,而作為求學者自己,也得往正道上走。
再說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我感覺你将技術了解成了那種在制造軟體産品中,能夠直接展現的内容,例如語言、架構、流程,或者将算法也算進去。大學階段,甚至就是職業教育訓練機構,主要解決的就是這些。這是一個基礎。我們從事技術工作,還需要有個領域,生物資訊學就是其中的一個。常說大學上的是一個專業(其實作在将大學階段的專業淡化,看作通識教育的觀點,也越來越占優),碩士要有研究方向,而博士針對的就是一個問題,路子就是越來越窄。許多人由此有了自己的領域,得以長期做下去。即使大學畢業,有一個領域,也很重要,不過他們是在工作中去找的。我大學畢業20年聚會,同樣在做軟體的同學,有的在做稅務,有的是金融。你現在正在接觸的生物資訊學,更多是從學術領域的角度談起,這是一個大的空間,有個大的市場,去了解一些,首先不要抵觸,不要由于偏見,拆了你的一條路。
那以後工作不想做這個領域怎麼辦?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做了非專業的工作,碩士畢業了不搞他的方向,博士畢業了,那個問題也丢一邊了,很正常。但千萬别說這就白幹了,全丢了。因為對于一個用心求學的人,他隻是丢了招數,他得到的最寶貴的财富,是思維,是方法。這是支援他能一直走下去的原動力。在當今科技發展如此快的背景下,任何的學習階段,都不能夠給你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應對終身的問題,也就千萬不能抱着學啥,就直接用啥的思維了。現在的選擇機會也很多,你也不必将自己與某個領域綁死了。當然,如果實在不想做這個領域(你需要首先大概了解這個領域),和導師商量還有什麼可能。
當你出去找工作,面試官要認為生物資訊學與it界不搭邊,這是很滑稽的一件事,你要懷疑他的水準,和公司的層次。而如果他考察了你生物資訊學的表面,以及你掌握的“技術”,而忽略你描述的看過哪些論文,自己寫了哪些論文時,他并沒有把你當研究所學生看待,那時的你,是在和大學生、教育訓練生搶飯碗,這個研究所學生上得虧了。
當然,我感覺到你寫這封信的背後,可能源于大學階段的技術積累不夠,研究所學生階段的技術提高不力,是以不把時間用于技術提高,不放心。你之前給我來過信,放下别人對你的妄言,深知自己要提高的還有很多,努力前行吧。從事某個領域的研究,離不開技術支援,也會在技術上提高。用到哪學到哪,這也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且是更值得提倡的方式。
這倒是讓我想到,我身邊的一些研究所學生,課程階段一結束,積極備考公務員去了,學術研究這件事,導師拿他沒辦法。這種現象,少一些為好。
我感覺你還有一點需要提高的是,主動去和導師溝通。你這封信中的疑惑,本該是導師為你解的。你能給我來信,我已經覺得欣慰,你沒有像有些學生,就将自己的誤解一直藏着,造成自己的畸形。導師什麼性格,做事什麼風格,我不清楚,但一定是可以和他溝通的。走出這一步,對你的意義更大。
祝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