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11月3日訊(通訊員 楊金磚 唐浪)黃溪洞古村落建于黃花嶺下的田峒之中,隸屬于永州市零陵區石岩頭鎮九江嶺行政村,位于湘桂兩省的交界地帶,向東南行10公裡即到大慶坪;向南上黃花嶺,便進入廣西境内;向西行,翻過九江嶺,即是杏木園村,杏木園村後為西黃花嶺,西黃花嶺之西同樣是廣西地界。
黃溪洞村古建築圖 唐浪 攝
黃溪洞古村落建造大小黃溪河交彙處的田洞上,共占地約20畝,有20來棟傳統建築,為湘桂邊境上一個典型的有濃厚耕讀之風的傳統村落。村中的建築大多為清代建造,亦有少量建于民國年間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六十年代。
村中所有宅院均以石條為基,然後砌青水磚牆,也有是小砌牆,即用小石塊填三合泥砌成,再塗上厚厚的牆泥,以防日曬雨淋中三合泥的融化而牆傾樓塌。上蓋小青瓦,内為木梁結構。遠遠看去,清一色的“人”字形屋頂,平脊,擱檩硬山頂,小翹角。
其村落視際線上,以忠孝堂為中心,自村口向後漸次遞增,共有5條南北方向的縱向巷道,巷道左右,基本對稱。在規劃上,整個村落坐南向北,井然有序,形成一個閉合型的方形格局。宅院之間通過券門與巷道相連,形成村中的内部交通網絡。
進入21世紀之後,村裡的百姓漸漸富了起來,先後在村邊建起了新的樓房,老宅院一座座被閑置下來,因無人料理,庭前院後,長滿了雜草和藤蔓。尤其是暴風驟雨與鼠走貓奔,部分宅院已開始瓦片脫落,檐梁裸露,牆傾梁塌。
據村上的老人們說:在黃溪洞村旁邊的大小黃溪澗上共有三座石橋,石橋的旁邊是一片灘塗地。在那片灘塗上古樹名木,密密麻麻,十分青翠。每當盛夏時節,這片林子則成了村中的樂園,小孩們在這裡玩跳水、遊泳、捕魚撈蝦,上樹捉鳥捕蟬,歡快之極。大人們也三三兩兩地來到灘塗上的林子裡擺龍門陣、講故事、拉家常。至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與河道整治,大部分灘塗被改造成了糧田。
關于黃溪洞村的建造,說來很有故事。其始祖宗神公是前清太學士,屬清康熙進士陶爾穟的門生。宗神公系明弼公長子,本來居住在柘林村。相傳有一年夏天,宗神公攜兄弟遊學路經此地,天熱難耐,便與兄弟們一起下到溪水沐浴,突遇暴雨,上遊山上的黃泥被沖進溪裡,溪水瞬間成為渾濁不堪的黃泥湯。宗神公與衆兄弟上岸躲雨,觀看四周地形,發現其形似蓮花,尤其是水資源比大慶坪的柘林村不知好了多少倍,認為這是一塊适宜居住的風水寶地。于是,便同兄弟們一起商量,打算舉家遷徙至此。其最初之名為黃溪沐,意思是說炎炎夏日這裡是最适合于沐浴納涼的地方。後來又被呼之為蓮花村、黃溪洞村,其村中唐姓尊希升公為宗祖。
查《中華唐氏族譜·湖南卷》“零陵區大慶坪鄉繼享公支(四甲唐)”條下有:“始祖,子超,字希升。籍貫江西吉安府吉水縣。宋理宗時,選登仕郎,籍授中憲大夫,任廣南觀察使。移居廣西恩鄉十二都古梧洞迎馬山定居。六世祖恭可,遷零陵柘林村(老村裡)。”而唐元洲的《古村轶事》記載:“明弼公生有六子,除次子宗龍留居柘林村外,其餘五子都在此(黃溪洞)娶妻生子,但除長房(宗神公)和滿房(宗福公)外,其他三房沒留後代,是以長房與滿房分居村子東西兩頭,滿房居村東,長房居村西。”那麼,由此可知,黃溪洞村的唐姓由柘林村(老村裡)遷居于此,那麼,其明弼公應是恭可公的後裔。
那麼,黃溪洞村究竟是何時從柘林村搬遷過來的呢?由于沒有文獻可以稽考,是以,也就沒有定說。唐元洲在《古村轶事》中說:“自清乾隆初年建村,至今已三百多年。”
《唐氏族譜》有載:“宗神,字而誠,前清國子監太學生,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九月二十五日醜時,殁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四月十三日寅時,享年六十七歲。”“宗福,字純祿,前清登仕郎,生清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二十一日戌時,殁嘉慶十七年壬申二月十一日亥時,享年七十八歲。”那麼據此推斷,若宗神公于而立之年遷至黃溪洞,正是乾隆初年。也就是說,黃溪洞村的建造曆史最早始于乾隆年間。
宗神公生京任、京玉、京魁、京玺、京铨五子,尤其是第五子京铨,自幼刻苦勤學,貢士,為官于嶺南,于嘉慶年間,協助廣東巡撫吳熊光阻止毒煙入關,傾盡心力,清廉而有政聲,官至四品。後辭官為鄉,捐資公益,修路架橋,甚得鄉民敬仰。可以想見,在京铨公辭官還鄉之後的一段時間,一定是迎來了黃溪洞村的第一波建設高潮。因為他有錢去修路架橋,不可能不去規劃和建設私家宅院。
整個黃溪洞村,以“忠孝堂”為中心,向兩邊排開,這一村落建造藍圖估計始于京铨公時代。理由是:第一,在黃溪洞村,京铨公學問最好,任官最大,見世面最廣,老來歸鄉,有建造宅院的客觀需求。第二,京铨公具備建造宅院的經濟基礎,并有擘畫村落建造方案的威信和氣度。第三,自清嘉慶而始,國力衰微,内憂外患日漸頻發,匪盜猖獗,村落安全日見重要。
又由于黃溪洞村裡處于兩條山溪的交彙口上,每當春夏之交,連日暴雨,山洪暴發,村子被淹也是不能不防的一件大事,而洪水來臨,宅院中的家什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搬至地勢高的地方,那麼巷道窄了影響逃生和物件搬運。此外,村裡的勞作主要以農耕為主,肩挑背扛,牛耕馬拉,是經常的事,巷道窄了也很不友善。是以,黃溪洞村的每條巷道都設計得比較寬,多在1.8米以上,這恰是一輛馬車的寬度,可容兩個人挑着擔子在巷道中自由撥身,這在湘桂邊界的古村落裡非常少見。每條巷道長約60—80米不等,巷道内設有巷道門,晚上落鎖,非常安全。
村裡的建築有獨棟成院的,有兩棟相連,亦有三棟相連的,但是其高矮長寬,房屋樣式和建築風格,都保持在統一的天際線上,從村口而後,逐漸增高,沒有出現前棟高後棟低的現象。
所有巷道都用石條或小石子鋪成,巷道邊都有一條小水溝,小溝裡溪水流動,不時還可以看到幾條小魚小蝦在溝裡遊動,增添了村落環境中的自然樂趣。
黃溪洞古村落前面還有一條水渠,其寬丈餘,仿若村落壕塹,直與村口前的一口池塘相連。
在村口處,設有門樓一座,為進入村中的關鑰。從外觀上看,整個村落雖沒有圍牆,但是在村子的東西兩側有兩排廂房,在村子的北邊有一排橫屋,廂房和橫屋均朝向村内,整個村落裡沒有一扇門窗是開向村外方向的,外面的人要想進村必須從村口的拱門進來,其他方向通常難以入村。每到晚上,村口大門與巷道落鎖,恰似關上城門一樣,村子成為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普通賊匪隻能望而生畏,很難進村騷擾。
據村裡的老者說:黃溪洞村自建村以來,曆經衆多的動蕩時局,但皆安甯如故,不曾遭受任何大的兵燹與匪患,進而其村落建築得以完好地儲存下來。
斑駁脫落的傾牆 唐浪 攝
來源:石岩頭鎮
作者:楊金磚 唐浪
編輯:鄭志祥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