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吃西餐,很多人腦海裡馬上就會想到牛排。到了西餐廳,翻開餐單,什麼西冷牛排、菲力牛排、肋眼牛排、紐約客牛排、t骨牛排、牛小排等等,讓你選擇,你是不是有點蒙圈?或者,當你想自己在家煎牛排,去到超市牛排專櫃前,看到那各種不同名字的牛排,該選哪一種牛排呢。

其實不同名字的牛排,即代表不同部位的牛排,當然不是越貴的就一定越适合你,而應根據自己的口感喜好來選擇适合牛排。
我們首先弄清楚牛排的種類,就知道該選哪種牛排了。
英語單詞steak是牛排的統稱,它細分為好多種,常見的有以下這些:
第一種:菲力牛排,(tenderloin或fillet) ,又叫嫩牛柳,牛裡脊
位于牛腰背的内側後段肌肉,由于較少運動到,是肉質最柔嫩的牛排部位。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
物以稀為貴,一條牛僅生産4-6塊菲力,是以菲力牛排比其他牛排貴。這塊肉口感好,但是缺乏嚼勁,烹煮過頭就顯得老澀。
特點是瘦肉較多,高蛋白,低脂肪,瘦身人士、小朋友、牙口不好或消化能力較弱的人最合适吃這種。
第二種:西冷牛排(sirloin),又叫沙朗牛排、紐約客
西冷牛排可算是牛排中的經典,它是牛外脊上的肉,由于運動量較菲力多,故此部位肉質較緊實,在肉的外圍有一圈白色的肉筋,吃起來滿口肉感有嚼頭,适合牙口好的人吃。
第三種:肉眼牛排(rib eye),也叫眼肉牛排、肋眼牛排
肉眼牛排之是以被稱之為肉眼牛排,主要是牛排中天然内嵌一塊白色脂肪,因其形狀似眼睛故名肉眼牛排。它選自背脊,這個部分的肌肉不會經常活動,是以肉質十分鮮嫩柔軟多汁,并且均勻地布滿雪花紋脂肪。肉眼牛排的紋理很清晰,各年齡人群均可食用。
由于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
網絡圖檔,侵删
其實肉眼牛排和西冷牛排是一條肉上的兄弟,一條肉切為兩段,一段為肉眼,一段為西冷。
肉眼是第6~第12根肋骨間的肋裡肌肉,即牛骨邊上的肉。一般所說的霜降牛肉指的就是這塊地方。
第四種:t骨牛排(t-bone),又叫丁骨牛排
是牛背上的脊骨肉。這是塊“二合一”的牛排。大塊肉排中間夾着t字形的大骨,一邊是量少的菲力,一邊是量多的西冷,肉質一細嫩一緊實,可以同時享用到兩個不同部位的特色。食量大又懂牛排的食客都非常偏愛這種牛排。
第五種:牛小排
其實牛小排和中餐常吃的“牛仔骨”是一個部位的肉,是牛的胸肋骨第6至第8根肋骨之間帶筋的肉。不過帶骨頭的被稱為“牛仔骨”,不帶骨頭的被稱為“牛小排”。
牛小排形狀呈成長條狀,中間連貫着一根筋。在解凍或煎烤的過程中,肉可能會順着這根筋散成兩片,這屬于正常現象哦!
牛小排的脂肪含量很高,也被稱為“肥牛肉”。它的大理石紋非常豐富,肉質非常鮮美。
第六種:闆腱
注意這不是指牛腱子。牛闆腱是牛肩胛骨後的一塊肉,中間會有一根筋,雪花紋路清晰可見,吃起來鮮嫩多汁,有人稱為“嫩肩肉”,也有人叫它為“牡蛎肉”,這塊肉就像牡蛎肉一樣鮮嫩多汁,這兩種叫法都說明了闆腱的特點:嫩。
這塊肉的嫩度不輸給經典的肉眼牛排,成本效益非常高。
闆腱一般是橢圓形的,這是它與牛小排最大的差別。
第七種:上腦
上腦跟牛的腦子,牛的頭部一點關系也沒有,不要以為上腦是牛的腦子。
上腦牛排的位置比較靠近脖子,肉質細嫩口感綿軟,最好要選擇谷飼的上腦牛排,等級越高越好。
還有其他一些“非主流”部位的牛排,就不一一介紹了,看文中圖檔可以了解一下。
小結:
喜歡小嫩肉:菲力、闆腱
又嫩又香:肉眼、上腦
耐嚼肉感足:西冷、t骨
愛燒烤味:牛小排
根據自己的口感喜好,現在您知道該買哪種牛排了嗎?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的話不妨點贊關注@趣街支援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