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與中關村标志性建築“生命”雕塑比肩而立,在海澱黃莊路口的海澱醫院,迎來了它的70歲生日。
這個于1948年5月誕生在革命聖地西柏坡
1949年随黨中央、毛主席一起“進京趕考”
并最終落戶在海澱區的醫療機構
秉承“救死扶傷”“為人民服務”的鄭重承諾
70年走出了一條筆直無誤的為民路
泥腿子大夫進京“趕考”
在海澱醫院院史展上有一張顔色已經發黃,特别“接地氣”的老照片:畫面中十幾位穿着老棉褲,棉鞋和軍大衣上都沾滿泥點子的部隊醫護人員正在整裝出發……
據現年近80歲的海澱區衛生局原局長蔣儀回憶:“海澱醫院的前身是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衛生科。1949年随黨中央毛主席從革命聖地西柏坡出發‘進京趕考’。進京後衛生科随華北局機關一起落腳在海澱西苑,1953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央直屬第七醫院。1956年9月在完成為中直機關提供醫療服務的基礎上,醫院交由北京市衛生局并更名為海澱醫院,成為海澱區醫療衛生中心。”
△1949年1月24日,黨校衛生科由平山縣西柏坡遷至北平西苑
最早的海澱醫院隻是一棟灰色的二層小樓,病床數量260多張,醫務人員在華北局黨校衛生科人員基礎上,吸收了一批解放初期的醫科大學畢業生、部隊專業軍人,醫護人員總數達到200多人。成為區屬醫院後的海澱醫院服務對象從中直機關轉向海澱區的老百姓。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海澱區山前、山後絕大部分地域還都是農村,醫療條件比較落後,村民頭疼腦熱的小病就在家門口的小診所開點藥,小診所治不了的大病,就要到海澱醫院救治。
(50年代的海澱醫院前身)
(60、70年代的海澱醫院)
海澱醫院在完成自身醫療任務的同時,多年來還承擔了對所有海澱區鄉鎮醫院、村衛生所、赤腳醫生的業務教育訓練和指導,組織醫療隊到各個鄉鎮巡回醫療。
(80年代的海澱醫院)
“海澱醫院起源于革命聖地西柏坡,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血脈中傳承着黨的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紅色基因。不計較任何個人得失,對工作任勞任怨、認真負責。”蔣儀說。
夜裡12點下手術台和一碗清水煮挂面
(90年代的海澱醫院)
談到海澱醫院的紅色傳承,1992年10月調到海澱醫院任常務副院長後任院長的秦來生講述了他親曆的故事:
“我來到海澱醫院兩周後的一天,值夜班參加外科的夜間手術,已經夜裡12點了,手術才做完。我對手術大夫說這麼晚了才下手術台,你們肚子都餓了吧?大夫們笑一笑說是有點餓了。最後在我的安排下,食堂給夜班手術大夫每人煮了一碗清湯挂面。大夫們後來跟我說,就是這樣的清湯挂面他們也是連夜做手術後第一次吃到,事後還是自己掏的飯錢。這件事讓我很感動。”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海澱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還非常艱苦。1995年夏天,很多地方發大水,水最大時,醫院宿舍裡的水都沒過了膝蓋,區長親自趕到現場組織醫護人員和家屬轉移。最終30多戶醫護人員一家老小在海澱區文化宮臨時居住了一個多月,才度過水災。”
自身的生活條件這樣艱苦,海澱醫院的醫護人員在日常的救死扶傷工作中,在國家和人民群衆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卻不計報酬、義無反顧的沖在最前面。
2003年非典肆虐,作為區屬醫院,海澱醫院責無旁貸的擔負起了海澱區抗擊非典前沿陣地的使命和責任并湧現出了多位抗非英雄;援藏、援疆、援非、河北水災、汶川地震……無論多麼艱苦、危險的地方,隻要黨一聲令下,人民群衆需要,海澱醫院的醫務人員都會像西柏坡戰地醫院不穿軍裝的戰士一樣,沖到最前面。
門診大樓背後的創新故事
“海澱醫院這麼多年來,傳承了黨的醫務工作者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紅色基因,改革開放後又比較早的受到了中關村創新精神和創新環境的影響,跟上了思想解放的時代大潮。北京第一個自籌資金建設的4萬多平方米現代化門診大樓誕生在海澱醫院,就是海澱醫院上司思想解放、創新觀念的結果。”蔣儀介紹說。
1991年,由海澱區政府投資,對海澱醫院病房樓進行了重建,使海澱醫院床位增加到500張,患者住院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1年病房大樓落成啟用
“病房樓建完了,我站在十幾層高的樓頂向東看我們的門診樓,老門診樓還是解放初期建的,隻有二層高,深灰色的外觀,醫生看病的診室低矮昏暗,由于前來看病的患者多,門診樓内每天患者擁擠,熙熙攘攘,心裡非常壓抑。”時任海澱醫院院長的秦來生說。
當時海澱區政府剛剛投巨資重建了醫院住院大樓,正在集中财力物力開發中關村西區,一時不可能拿出更多錢改造海澱醫院的門診樓,是等靠要還是解放思想、創新思路自己想辦法?
“在北京的公立醫院從沒有過自籌資金建設幾萬平方米門診大樓的先例下,海澱醫院上司班子經讨論決定将老醫院挂号室和圖書館近3000平方米的面積出讓,自籌資金,重建海澱醫院門診樓。新門診大樓參考杭州邵逸夫醫院的設計理念,提出建造一個具有新時代理念、舒适安靜的跨世紀門診大樓。建成後,海澱醫院的床位數量增至近千張,硬體水準在北京市區屬醫院裡首屈一指,為滿足新時期人民群衆和中關村高科技企業員工的就醫需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完成了海澱醫院的又一次跨越。”秦來生說。
(2001年的海澱醫院)
牽手北醫三院
海澱百姓家門口享受“三甲”服務
2016年3月,患冠心病多年的海澱居民張阿姨,終于因成功進行了心髒“搭橋”手術,而擺脫了劇烈胸悶胸痛的長期折磨。為張阿姨實施手術的是北醫三院知名心髒專家、現任海澱醫院院長張福春。張阿姨也成為海澱醫院與北醫三院深度合作的又一位受益者。
2013年12月29日,海澱區公共委、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醫院三方正式簽署“深度合作、融合發展”合作協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正式挂牌。協定簽訂後,北醫三院不僅為海澱醫院選派了醫術精湛又具有管理才能的張福春任海澱醫院院長,還定期組織專家隊伍到海澱醫院會診,讓海澱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高水準服務。
“作為區屬醫院,海澱醫院從建院起,就把治療人民群衆常見病、多發病,滿足普通百姓的醫療需求作為辦院宗旨。這個辦院宗旨在與北醫三院深度合作後得到了發揚光大。”蔣儀認為。
數字顯示:海澱醫院與北醫三院“兩院融合發展”的五年來,北醫三院先後派出專家參與指導手術共2000餘台;會診查房近5000人次;診療人次接近16000餘人,填補了技術空白近60項,使普通患者不出海澱就享受到了頂尖醫院的醫療服務。
不僅如此,張福春院長還在多方調研、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為海澱醫院提出了建立老年友善醫院的發展思路。
如今在海澱醫院老年友善醫院的病房裡,對于患有不治之症的臨終老人,進科後不再提倡化療、放療,而是以止痛、抗抑郁治療為主;建立醫生、護士、社工師、心理師、營養師等多學科的安甯療護團隊,為臨終老人提供全方位照護;在硬體上設定單間,給患者足夠空間,保護患者隐私和尊嚴……這種面向社會弱勢群體,理念先進、充滿人性溫暖的“友善醫療”,正在得到患者、家屬、社會和政府越來越多的肯定,正在逐漸形成海澱醫院為民服務的又一張金色名片。“嚴謹、求實、博愛、奉獻”八字院訓铿锵有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民服務落地有聲。
海澱醫院70年的發展,折射出的是海澱區醫療事業70載春秋。一句“為人民服務”的鄭重承諾,也是海澱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和70年堅守。
目前
海澱醫院正在建設的新大樓——醫技綜合樓
将帶領海澱醫院掀開又一嶄新的篇章
(建立醫技綜合樓效果圖)
(建立醫技綜合樓鳥瞰效果圖)
據了解
這次建設的醫技綜合樓
将以“住院、手術”為主要功能
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
地下4層,地上8層
新增床位200餘張
(建立醫技綜合樓病房效果圖)
今後海澱醫院
将繼續發揮區域内優勢資源
進一步建構與中關村核心區相比對的
醫療衛生環境
打造健康宜居的和諧氛圍
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70載風雨兼程初心不改,70載乘風破浪春華秋實。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海澱區始終追随新中國的腳步,在風雨同舟中走過了艱苦探索、改革突破、創新引領、跨越發展的光輝曆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發展經驗,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改革開放40年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澱始終肩負着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和科技創新産業先行者的責任擔當,引領全國科技創新潮流,成為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70年筚路藍縷,70年不懈奮進。300餘萬海澱人民,在430平方公裡的沃土上嘔心瀝血、辛勞耕耘,使海澱區從一個以落後農業和城市小工業為主,貧窮的北京郊區農村,變成今天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世界聞名的“中國矽谷”。這一曆史性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和北京市委堅強上司的結果,歸功于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群衆特别是基層一線同志們的埋頭苦幹、拼搏奮鬥。
70年滄桑巨變,70頁華彩樂章。70年來,海澱的土地上,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時代先鋒。他們的豐功偉績閃耀着永恒的光芒,是今天的海澱砥砺前行的精神地标。為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海澱建功新時代凝聚磅礴力量,海澱融媒特别推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海澱70年70人70事”系列報道,和海澱區70年來重大曆史節點、曆史事件的親曆者、參與者、見證者面對面,聆聽他們講述時代故事,感受海澱向上生長的蓬勃動力。中共中央進香山開啟新中國成立之旅、“八大學院”奠定全國著名教育區基礎、中國首條地下鐵道建成、電子一條街興起、中央政治局在中關村舉行集體學習……這是我們在曆史長河中記錄下來的經典“海澱故事”,也是我們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上的“海澱祝福”,還是我們要大力弘揚并薪火相傳澤被後世的“海澱好聲音”。
回望曆史是為了更好地前進。目前,海澱正以深化落實“兩新兩高”戰略為牽引,奮力續寫新時代區域創新和跨越式高品質發展新篇章。銘記曆史,對标先鋒,英雄的海澱人民,正在創造新的更大的輝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李罡
制作: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