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慕課》,摳字眼

  最近正加緊建設《資料結構》課程的線上資源,設計教學政策和學習規則,一件事始終在糾結:我要不要公開支援學生可以不看完我做的視訊。因為相當一部分同學的學習,對“聽講”的依賴很大,故我的視訊采取精講知識點的政策,自然顯得啰嗦。對同一個問題,我知道有些同學看兩遍視訊不一定懂,而對于有些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而言,不必看視訊,看書的效率更高。面對着一個群體,翻轉課堂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條件,于是有同學多花些時間,有些同學少花些時間,一切也就自然。多花時間的同學,用這種自主性更強的方法,學習能力也會提高。這其實我是要将細講作為他們過渡的橋梁的用意。然而,在學習政策建議中,明确提出“可以不看”,卻會讓一部分本來該看,但“很忙”的同學産生誤解,以緻于學習效果不能保證。

  《慕課》中第2章第6段針對慕課的低結課率給了李氏答複,結尾一句是“學習有收獲,但并不一定要完成”點醒了我。自己一向崇尚自然的學習,無論教什麼内容,最根本的其實就是要幫助同學們恢複生來就有的學習本能,一起恢複我們日益惡化的教育生态。為什麼還要堅持這種統一規定,而不能放手呢?讓一些同學的效率更高,而那些需要看而不看的學生,再想辦法即是。

  繼續摳一摳“學”的字眼:

  學——獲得知識的行為和過程。這是核心和本質。

  學習——習側重的是實踐。強調在學的過程中要重實踐,才是有效的學,從這個角度習是學的方式。學的目的是要能指導實踐,故習也是學的目标。

  學會——伸縮性很大的一個詞,取決于“會”的标準。記住了(會背書)、會做題、會考試、會思維、會應用、會綜合、會創造?布魯姆給出了認知的7個層次,是“會”的不同标準,我們當然不能局限于表層的“會”。

  看着書桌上好幾本書簽還夾在1/3、2/3處的書,以及書架上沒有看完就歸了位的書,我更釋然了。

  書沒看完,但我看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