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作者:名人生平傳

又到端午佳節,食粽子、插艾草,這是端午節最基本的習俗。但是再具體些,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劃龍舟、雄黃畫額、避五毒等。但還有個習俗叫“辟兵缯”,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如此衆多的習俗,顯然不是一時一地都會出現的。端午作為傳統節日,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呢?值此端午之期,我們聊聊習俗背後的曆史文化。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端午節

端,就是開始的意思,據曆法資料,有“夏正建寅”的說法,正月為寅月,按照幹支紀年,五月五日為“午月午日”。是以才有“端午”的名稱。一切習俗,往深了說,都是從先古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而來。不光是仙姑吳越之地有“圖騰祭”,習俗就是劃龍舟。就是所謂的端午節來曆是“紀念人物”,如紀念屈原投江,紀念伍子胥等,這對先賢和忠孝之人的紀念,其都算是先祖之人的崇拜。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屈原投江·網絡供圖

由于戰國末期“陰陽學說”的影響,其認為五月五日為至陽之日,邪、惡、毒皆屬陰,到了漢代,明确了端午節的日期為農曆五月初五,這一時期的習俗以“避惡為主”。這時候吸收了先秦時期的五月煮梅、收集蘭草沐浴的習俗,是以又稱“蘭節浴”。從南北朝時期的《續齊諧記》裡的記載“五月五日紀念屈原”的故事來看,用五彩絲系“貯米竹筒”防止惡龍搶食”,這一做粽子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或者漢朝就有了。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五彩絲線·網絡供圖

到了魏晉南北朝,群雄涿鹿,戰亂頻發,又增加了一個特殊的習俗——辟兵缯。缯,就是絲線,意思就是“系絲線以求躲避兵亂”。所系的就是“五彩絲線”。據《風俗通》記載:五色絲線分别取名長命縷、續命縷、辟兵缯、五色縷、朱索,在五月五日系在手臂上,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這裡的五色絲線,是否是系粽子的五色絲線轉移用之,目前沒證據表明有關系;但從後世已經基本不存在五色絲線系粽子來看,應該取自于此。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插艾草·網絡供圖

唐朝時,國家昌隆,在繼承之前的端午習俗的同時,更把端午節當作一個娛樂節日,宴飲和龍舟比賽的熱鬧,增加了節日歡樂的氛圍。宋朝尊道教,到了這時期又以“止惡氣驅瘟避邪”為端午節主要習俗了,講究貼“天師符”。《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也有插艾草與門戶上的習俗。但這和神靈結合的習俗,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之,如《抱樸子》載:或問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着心前。

端午節傳統“辟兵缯”,這是怎樣的習俗?端午習俗如何演變?

劃龍舟·網絡供圖

明清之際,吸收了金朝端午射柳的習俗,同時龍舟競渡的習俗規模更大,如《武陵競渡略》記載,整個賽龍舟活動,從四月初八就開始準備,直到五月十八才結束,曆時四十天左右。到近代,端午習俗多是以食粽子,插艾草為主,至于劃龍舟,更多的是在江南魚米之鄉進行的活動;北方多了煮食鹹蛋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