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建漳州五裡三城之一,治台名将藍廷珍府邸

福建漳州五裡三城之一,治台名将藍廷珍府邸

福建省漳浦縣湖西鄉,境内山川圍繞,風景秀麗,雖然隻是鄉級行政機關,卻有着衆多馳名海内外的文化遺産。

其中尤以趙家堡、诒安堡、藍廷珍府第三處最為顯赫,皆被國務院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由于這三處建築相隔不過五裡,便被人親切的稱之為“五裡三城”。

在一個鄉鎮之中,五裡之内,擁有如此密集的重要文物遺存,在全中國,都是極為罕見的。

藍廷珍府第,是三城之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始建于康熙末年,于雍正五年正式落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藍府占地面積5000餘平方米,縱深達到了驚人的百米,内部共有屋子108間,據說和《水浒傳》中的108将有關,因為營建這棟宅院的人,正是一名信奉忠義的武将。

藍廷珍,清朝著名将領,他自少年時期便成為一名軍人,在台灣發生首次大型武裝民變之時,上書康熙帝自薦出征。

在順利平定了台灣民變後,成為福建水師提督,擔任福建台灣鎮總兵官,留台戍守,任内勵精圖治,提出了衆多治台之策,深刻影響了中國台灣的曆史。

清廷康熙年間,台灣行政為一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歸屬當時的福建省管轄。

由于台灣孤懸海外,物産貧瘠,又是曾經的鄭氏王朝反清根據地,是以在清廷收複台灣後,對于台灣疏于治理,彼時的官員甚至建議康熙帝,放棄台灣島。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清廷派往台灣的官員,大多都是腐敗無能之輩,他們A錢腐敗,打着賺一筆就走的心裡,對當地底層人民橫征暴斂,最終引發了“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福建漳州人,曾是清廷軍營中一名差役,後來以養鴨為生,因為平生喜歡結交各路豪傑,又被人冠以外号“小孟嘗”。

1721年,因為台灣知府王珍在官府财務上的虧空,他為了彌補這筆虧空保住頭頂烏紗帽,四處出擊,巧立名目,攤派各種苛捐雜稅。

最終導緻朱一貴等人揭竿而起,隻用了兩個月時間便集結了數萬人,最終擊潰了在台的清兵,攻破台灣府城,幾乎占領了全台。

同年五月,藍廷珍上書朝廷,自請出征,六月一日,近兩萬人的清軍自廈門出海,浩浩蕩蕩往台灣開去。

朱一貴等人在取得了一些勝利戰績之後,和中國曆史上的流寇一樣,很快内部就開始貪圖享樂,并且四處劫掠普通百姓。

不久之後,農民軍内部又分為數派,互相争權奪利,自相殘殺,攻伐不已。

福建漳州五裡三城之一,治台名将藍廷珍府邸

清軍抓住有利時機,四處出擊,在藍廷珍等人的正确指揮之下,訓練有素的内地軍團很快将人心不一的農民軍擊潰,朱一貴等人也被清軍生擒。

當時的台灣民謠曾取笑其敗亡之速,稱:頭戴明朝帽,身穿清朝衣,五月稱永和,六月還康熙。

朱一貴等人曾經建元“永和”,未曾料到不過一個月之間,夢想中的王朝便土崩瓦解,六月份台灣又重回康熙年号了。

清廷勘定台灣後,藍廷珍仍然留守台灣,在三年的留台治理期間,頒布并實行了許多有益于台灣的政策,并對當時的朝廷治台的一些舉措撥亂反正,取得了卓有實效的成果。

比如清廷曾想把台灣總兵官移鎮澎湖,隻設副将。

藍廷珍上奏反對:若果台鎮移澎,則海疆危若累卵……以澎湖總兵控制台灣,猶執牛尾一毛……何異棄台灣乎……以為此土萬不可委去,若遵部議而行,必誤封疆。

比如當時台灣山地衆多,少數民族與漢人多有龃龉,于是閩浙總督滿保下令棄土遷界,讓漢民不得出入山地之内。

藍廷珍據理力争: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餘裡,距令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衆,延袤二千餘裡,糖谷之利甲天下。過此再四、五十年,連内山山後野番不到之境,皆将為良田美宅,萬萬不可遏抑。

他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認為隻要有利于人,最終這裡都會被漢民開墾,最終成為一片欣欣向榮之地,在封建時代,可謂眼光獨到。

最終,這兩件事都在藍廷珍的建議之下,不再施行。

藍廷珍見台灣各地荒地衆多,便親率軍民開墾“藍興堡”,“藍興堡”也成了台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官方墾堡之一。

他鑒于四處仍然盜寇橫行,就實施了保甲、團練制度,以此作為解決當地百姓安危的萬全之策。

雍正七年,藍廷珍逝世,朝廷有感于他的功績,贈太子少保之銜,谥曰“襄毅”。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孫子藍元枚在乾隆年間任福建水師提督,平定了台灣“林文爽民變”,死後也被清廷谥為“襄毅”。

福建漳州五裡三城之一,治台名将藍廷珍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