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泰豫 通訊員 于成旺
近年來,石油工程公司聚焦高品質發展目标,以集團利益最大化為追求,加強與集團公司上中下遊企業合作,拓寬業務承攬管道,推進用工餘缺互補,推動人力資源輸出由分流安置向增值創效轉變。今年前10個月,減少用工3514人,通過業務承攬向外輸出2600餘人,實作創收2億元。
建機制定措施,為跨界合作打基礎
2015年,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油服行業進入“寒冬”,一線生産隊伍大量被閑置,後勤輔助人員更是成了“包袱”。面對生存發展危機,石油工程開始推動各機關開展勞務輸出,優化盤活人力資源、富餘人員“走出去”承攬業務的序幕自此拉開。
“2020年以來,公司深入貫徹落實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加快建構以項目管理為中心、以統一的‘人才池’‘資金池’、一體的‘物料庫’‘裝備庫’‘sicp雲平台’為支撐的‘兩池兩庫一平台’項目化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一體化運作機制,激勵廣大幹部員工能創效、多創效。”石油工程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陳錫坤表示。
公司先後制定了《關于“人才池”建設與運作管理的指導意見》《用工統籌優化激勵辦法》等配套制度,大力推動“人才池”建設,打破公司内部行政管理界限,将整建制停待人員、競争解聘人員、離崗分流安置人員及流動配置人員納入“人才池”統一管理,為一體統籌人力資源深度優化搭建集約高效的調配平台。今年前10個月累計“入池”9771人,“出池”7956人,“出池率”81.9%。
抓機遇謀共赢,推動向價值創造聚焦
未曾料到,石油工程向北京石油勞務輸出的項目會成為集團公司跨闆塊人力資源優化共享的樣闆。
2020年9月,石油工程在了解到油品銷售企業存在用工缺口後,迅速組織勝利工程主動與多家石油公司接洽,最終實作與北京石油的“跨界合作”,進行了多輪次對接後,争取到了60多個加油、巡線等崗位。
“按照目前規模估算,我們向北京石油輸出勞務可實作年創收600餘萬元,同時北京石油一年可以節約成本340餘萬元。”來自勝利工程黃河鑽井總公司的北京石油項目經理邱國棟介紹道。
不僅北京石油,公司還組織協調所屬機關向勝利油田、天然氣分公司、廣東石油等企業輸出勞務,既盤活了上遊輔業後勤富餘人員,又滿足了兄弟企業用工需要,降低了兩家機關的整體人工成本支出,初步建構起互惠共赢的格局。此外,公司還主動與集團外部企業溝通,大力拓展“管理+技術+勞務”組合輸出模式,加強與優質甲方的合作交流。截至目前已與中國石油、鑫港石油、彙智石油等幾十家集團外部企業進行項目合作,年人均創收達11.3萬元。
強激勵硬保障,幹哪行都要給“鐵軍”增光
對于華北工程的高博來說,今年的國慶節格外不同。作為華北工程向廣東石油勞務輸出的72名員工之一,他在東莞市順達加油站已經工作10個月了。由于表現突出,幾個月前他被破格推薦競聘為副站長:“在新的崗位,我再次實作了我的價值!作為石油工程‘鐵軍’,不管幹啥都要給‘鐵軍’增光!”
對每一名石油工程人而言,從鑽井隊到加油站,不僅僅是崗位的轉換,更是努力轉觀念、聚力闖市場、全力創效益的生動縮影。
為堅定員工“走出去”的決心和信心,公司要求所屬機關對人力資源優化配置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幫員工算好轉崗待遇賬。将提高員工技能水準作為人力資源跨界融合的催化劑,對輸出員工進行全方位轉崗教育訓練,確定人員出得去、留得住、幹得好。組織協調各地區公司結合實際制定對外業務承攬人員管理辦法,完善業務承攬項目績效考核政策和名額考核體系,強化政治激勵、經濟獎勵和榮譽鼓勵,幫助員工在勞務輸出中找到成就感、獲得感和滿足感。截至目前,公司對外輸出項目中先後有2名骨幹被提拔為基層上司人員,3名員工被提拔為分區經理,8名員工評上中級以上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