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車品覺:CEO們關心哪三個資料

車品覺:CEO們關心哪三個資料

我在面試資料分析師的時候,必然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假如我是一家知名電商的 ceo,而今天是星期一早上 9 點鐘,請你給我提供三個資料名額向我證明在過去的一周裡,企業營運得一切正常,可以讓我踏實下來。你認為,會是哪三個名額呢?”

絕大多數應聘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比較一緻:第一個是流量;第二個是交易量;第三個是其他,這個其他包括轉化率、交易額等。當他們這樣回答完後,我會反問他們:“剛剛我問的問題,你真的聽清楚了嗎?”

這時候,有人會回答說,我聽清楚了,而答案就是的真實需求這三個資料。往往這個時候,我會提醒應聘者說:“請注意,我要的資料是給ceo 看的,而且還是頂級電商的ceo,而且時間軸是周敏感資料。”面試進行到這一環節,我就發現大部分面試者根本聽不懂“ceo”的含義。事實上,既然是 ceo,就意味着他是公司裡的最高上司層,那麼給他看的東西明顯要與其他人不同。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應聘者很少會換位思考。也就是說,事實上,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以一個資料分析師、一個要給 ceo 彙報三個資料名額的分析師的身份來思考問題。

那麼,什麼是以資料分析師的身份來思考問題呢?通常來說,在我問出問題時,作為資料分析師的你首先要想的是 ceo 會關注什麼資料,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風險最大的,還是風險一般的?或者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給 ceo 提供的資料要有什麼注意事項,等等。

是以,我要再問問應聘者:“當你坐在面試桌對面給我答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星期一的早上,這家知名電商的 ceo 真正想看的是什麼?”再想想這個問題,你到底有沒有真正聽清楚“ceo”、“知名電商”、“周敏感資料”這些關鍵詞? ceo 要的是“踏實”——他聽完了就可以安心地吃早飯了。

在面試時,如果面試者不對這幾個問題進行詢問就貿然回答的話,滿分是10 分,我隻會給 5 分。因為這個問題裡面本身就有很多問題,比如,什麼是踏實?踏實是一個概念,你不問清楚“踏實”的含義,就給我三個名額,無論如何都是錯的。

在正常情況下,首先不要急于回答我提出的問題,而是先問清楚什麼是踏實,切勿自己先做假定。以下,我們可以假定一個相對理想的面試場景。你反問:“什麼是踏實的狀況?”

我回答道:“最近這家電商和另一家電商在打價格戰,而它最近又新推出了圖書類目,那麼 ceo 自然最關注的是這些圖書的業務做得好不好。”

你再問:“什麼是好?是否基于每天來買書的新增使用者和原有使用者購書的數量多少?而且,ceo 是希望更多地用書來吸引新使用者,還是想通過圖書業務的推廣讓現有的使用者進行交叉購買行為?”

在這些思考結束之前,你絕對不能給出名額。因為,在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的内涵之前,任意給出的一個名額,必錯無疑。是以,我才會問應聘者到底聽清楚問題沒有。

在我做面試官的經曆中,很多看似有經驗的資料分析師,往往在我提出的問題還沒有解釋清楚時就搶着作答。絕大多數人在思考不到一秒鐘的時間裡就給出了答案,而這一秒鐘的答案,我可以确定他們根本沒有聽清楚我的問題。

通常這個時候,我會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問他們:“剛才你給我的這個答案,如果我給你滿分 10 分,你會給自己打幾分?”而此時,大部分人隻會打 6 ~ 7 分。

當應聘者給自己打 7 分時,我會反問:“另外 3 分丢的原因是什麼?”他開始反思,說自己剛才給的可能并不是 ceo 想要的名額,因為他對這家電商的近況不是很了解……

接下來,當我再反問:“剛才我的問題是‘假如我是一家知名電商的ceo,今天是星期一早上 9 點鐘,你給我三個資料名額向我證明在過去的一周裡,企業營運得一切正常’,你聽清楚了嗎?如果你确認自己清楚了,能請你再給我一次答案嗎?”

這時候,聰明的人不會再用一秒鐘就給我答案了,而是重新思考,開始問問題,再給出答案。這時候的答案,當然會比第一個答案要好得多。最後,當我再問他:“現在,10 分滿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此時,他們自己給出的分值通常都會高一些。至此,我的面試也就結束了。

事實上,關于這個問題,我根本就不關注打分的結果。當然,如果評價是10 分,那就不用面試了,因為在沒有仔細考慮過答案的時候就自信滿滿地回答,這種人必然無法承擔做資料分析師的責任。雖然,自信是對的,但是思考更重要。作為一名資料分析師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分析與當下結合,是沒法進步的。

有趣的是,當我把這個問題貼在網上時,還是會有很多人追問我答案是什麼、ceo關心的到底是哪三個資料。這時候,我真的很想說,答案不是結果,方法才是。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4-18</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