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學術會議在深圳召開

作者: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本報記者(記者徐平)10月16-17日,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2021學術年會在深圳召開。以"新藝術與未來傳播:建構中國特色新聞與傳播新時代"為主題,700多位學者發表了關于目前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與會者認為,媒體技術的發展給新聞傳播學科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但由于學科固有的開放性,加強學科與不同學科的融合是發展方向之一。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閩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教授以"資訊社會轉型中新聞知識體系創新"為題,闡述了新聞學的短命學術史和深遠的社會影響。王潤澤認為,在技術引發的資訊社會轉型背景下,新聞知識的取向、内容和架構應該重新考慮,新聞知識體系的創新将是未來新聞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在萬物互聯、萬物媒體的時代,新聞如何從"成為新文科的引領者"和"跨學科粘合劑"的角度,發展成為新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問題,不僅完成了新聞業的更新換代,而且在跨學科發展和新文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閩大學副校長、新聞學教授胡百靜表示,曆史研究是新聞傳播研究的基礎,對未來的學術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他看來,新聞傳播學者應該保持對曆史和理論問題的進取精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長峰教授重點探讨了數字時代的算法問題,從規範的角度探讨了資訊傳播中的"算法效用"。陳長峰認為,在當今的"算法社會"中,算法的無形邏輯對社會的方方面面有着深遠的影響。如何拆除算法的黑匣子,如何要求算法的制造者"善用"技術,應該是未來資訊傳播關注的話題。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嚴岩教授從加速社會和群體傳播的角度探讨了資訊現代性的張力。闫岩表示,數字技術和後工業社會的加速發展,為大衆傳播時代的出現提供了土壤,導緻了資訊生産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社會生産關系的變化。

年會由中國新聞與曆史學會、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深圳大學媒體整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