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員展示|《多寶塔碑》骨幹教師學習班學員:高雲

作者:聖手書法課堂

聖手書法課堂學習班秉承現代書法教學理念,采用線上視訊教學指導+線下系統規範訓練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專業書法學習上的層層門檻,為廣大書法愛好者開拓了一條切實而高效的書法學習之路。

第一學段(約3年)開設有以下楷書四體學習班,可任選一種報名:顔真卿《顔勤禮碑》、歐陽詢《九成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趙孟頫《膽巴碑》。

第二學段開設有:顔真卿《多寶塔碑》、趙孟頫《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王羲之小楷《樂毅論》。

因為熱愛,是以相遇

分享/展示/記錄

高雲學員測評作業

學員展示|《多寶塔碑》骨幹教師學習班學員:高雲

理論測評

一、談談寫字與書法的異同。

有的說,書法不同于寫字,也有說"真正的書法就是寫字"究竟如何正确了解什麼是書法?什麼是寫字?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處呢。我其實愛寫字但就是寫不了書法,就我對兩者關系談談個人看法吧。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号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地樂等。寫字是書寫文字,近義詞象撰寫、謄錄、謄寫。古時有寫字官,兩者相同點是都是按照一定的書寫法則,這個法則就是字的規範性,寫出的字無論是楷行草或篆隸,人家得明白這是什麼字,不能亂寫,至少得符合大家認同的結字規則。兩者差別在于:寫字多賦于實用功能,而書法則更多在于藝術範疇。另外,書法有其約定俗成的特殊性,比如有的偏旁可以位移,象岸字,山頭變山旁。還有的是加筆畫或減筆畫,如勤字左邊可少橫..辭字右邊可加一橫,還有建字應建字旁,但是書法則可用走之旁。。作為實用性寫字就不可以了.是錯字,兩者聯系應是,先由寫字然後可能上升書法,多數隻是寫字,包括有的名家書法,其實有的也隻是寫字現象,就是說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升華。不會寫字肯定談不上書法,會寫字不一定就會書法。

為什麼這樣說呢?書法講究藝術性,所謂書法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态。藝術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托情感的一種文化。好的藝術往往具有美學價值或者哲學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大衆層面的娛樂性。與科學相比,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書法藝術性實際上是以文字為載體,把書寫内容的内涵用書寫藝術的方式展示出來,從中既欣賞文字的書寫功能和功力,更傳達書寫文字内涵精神實質,同時,又讓人百看不厭,具有欣賞性。這就要求書寫者用筆的駕馭能力很強。因為書法筆畫不允許描,得一筆完成,或輕如遊絲但力含其中,或重如鋼筋富有彈性但不笨拙,點畫形質富含形象生動有趣但又不失書寫法度,給人以視覺的欣賞性和無限的想象力。還有整體書法賦予一定的精神内涵,情感情緒表達,并且與文字内容相統一,是以,創作者需要構思用什麼書體語言,什麼樣章法布局等去筌釋,而不能任由書者個人情緒附着其中,當然,文字内容所表達的精神與自己情感情緒渾然一體,并又能用自己擅長的書體表現時,那當然是非常好的,比如王義之天下笫一行書《蘭亭序》和顔正卿的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就是正好主客觀相統一的寫照,是以,書法界對其如獲至寶,經久不衰。可能一般人認為顔正卿的《祭侄文稿》塗塗抹抹,感觀一般,但是,當你細細品賞的時候,就會被其極度悲憤的情緒,不顧筆墨之工拙,字随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的書法所折服。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賞析非常有味。

現在,網上看到有的"書法"看起來也挺好看,但是書風與文字内容精神不相吻合,這樣的字算不算真正書法,我也搞不清楚,欣賞書法就是欣賞其整體美,線條美,韻律美、内含豐富且與書風相統一,不是畫其實好像就是一幅畫,看到它激人奮進,又值得品味。

不過說點題外話,筆迹分析樣本要求是字迹,不講究寫得好看與否,隻要常态化書體真心所寫即可,特别是當今硬筆普遍使用的情況下,書法樣本作為分析要特别慎重,筆迹分析不是賞析,點就是點,線就是線。關鍵是表達的内心。也就是說,筆迹就是正常的寫字就可以了,不考量美醜,不知大家看法如何。可以交流。

二、學習書法為什麼要直接經典?

學習經典就是以經典為師。中國書法史上的名家大師大多深受儒家尊師思想的影響,珍惜傳統,效法先賢。因為那些書法經典都是來之不易的可貴知識,必須念茲在茲。明清時代王铎就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見,終身不易。”就是在他60歲臨終的那年還一直臨帖不辍。當代啟功一生也是臨帖不辍,他戲稱之為就像唱戲的人必須每天“吊嗓子”一樣。

對于當代書法愛好者來說,為什麼要學習書法經典呢?

首先,學習經典是曆史責任。特别是面對當今書壇亂象橫生、僞劣書法盛行的狀況,大家應當站出來,團結在一起,弘揚書道,為書法的振興和發展盡自己的責任。大家要像北宋大儒張載一樣,有這樣一種文人的胸襟與情懷,要有這樣一種擔當精神,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年,張載正是以這種欲救儒學于即危的強烈的使命感,開啟了宋代儒學興盛的先河。作為當今的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也一如當年,肩負着繼承和發揚中國優良傳統的曆史責任。

其次,學習經典是書法精神的“回歸”,是一條思想上的“回家”之路。海德格爾認為:思想實行的是“傳回步伐”,“甚至傳回的道路才能夠把我們引向前方”。老子也說:“反者道之動”。當然,思想的“傳回之路”不會是通衢坦途,更不會是金光大道,而是一條人迹罕至卻又令人神往的“林中路”。當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甚至宇宙飛船,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急切狂奔。這就像時下書壇中一些人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抛棄傳統、求新求變、自創新格,自成一家。如此的“飛速發展”,我們果真距離幸福美滿的“天堂”越來越近了嗎?那也許隻是一廂情願。海德格爾的告誡值得我們留心:我們急促地前進,期望接近前方的目标,但當我們走近前看到它時,卻發現它與我們更加疏遠了。

最後,學習經典就是拜師學藝。

既為書法,當然要有取法,中國書法自魏晉以後便開啟了師承風氣,也湧現了許多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師,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這就是我們的老師和取法的對象。莊子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實,我們不僅要“與古為徒”,與古人作朋友,而且要以古為師,即以古聖先賢為師,虛心求教,時時相伴。隻有這樣,我們的書法藝術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許多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寫出字來很平庸,既沒有神采,也沒有功力,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從曆代書法經典中取得精華。

那麼,我們如何學習經典呢?我認為,關鍵是要心懷敬虔,持之以恒,終身不渝。“敬虔”就是莊重虔誠。這就像皮日休詩中說的那樣“開卷讀數行,為之加敬虔。”就是說,我們要對書法之道、對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有三千多年厚重的書法曆史,心懷敬虔之心。每當我們臨帖讀帖之時,就如同面對古聖先賢,與他們進行一場心靈對話。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往返交流。隻有懷有這樣虔誠莊重之心,你才不會妄自菲薄,你才能在讀帖臨帖時像孫過庭要求的那樣“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貴似”,這樣才能學有成效。

明代董其昌曾總結自已學習書法的經曆時說:“餘十八學晉人書,便已目無趙吳興(趙孟頫),今老矣,始知趙吳興不可及也!”年少時輕狂并且目空一切,到老年時方知才學不足,才知道前輩的可貴之處。這就是今天我們許多人學習書法時的心理曆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