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Tesla的新紀元:資料分析+創新研發

Tesla的新紀元:資料分析+創新研發

資料分析與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相關,且不提鋪天蓋地的大資料吹捧潮,就連央視報道,近來也開始用資料說話了。資料分析的商業價值到底在哪裡?改善品質也好,降低成本也好,發現新客戶也好,都是錦上添花。生存困境中的人,是不會有藝術創作的閑情雅緻的,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大多數中國制造業企業談起資料分析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實際上,資料分析的價值遠遠不隻是改善。tesla,來自加州的一個初創企業,将大量資料分析運用創新與研發中,不僅僅解決了自身的生存問題,更為人類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tesla開創的新紀元

全球汽車業巨頭們在混合燃料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已非一朝一夕,tesla得以脫穎而出,原因看起來有很多:美國能源部的财政扶持;創業經驗豐富的上司者;合理運用了來自奔馳、松下、蓮花、蘋果等各行業巨頭的合作;加州良好的創業融資環境等等。然而,如果你去深入了解任何一家小有成就的初創企業,背後總能挖出與上述内容類似的亮點和故事來。這類故事,聽來有趣,讀來新穎,卻依然令人狐疑:tesla在成熟、競争激烈的汽車業立足,就憑這些? 顯然不隻是這些。故事背後,我們驚訝的看到,model s車型,之是以一出現就獲滿堂彩,其根本原因乃是以更低的價格,做到了高于同級别燃油汽車的性能表現。人類曆史上第一次,一家公司向世界證明了純電動車真的可以取代燃油車!

這不隻是一款産品、一個公司的成功,這開啟了人類新能源交通的新紀元。

以寶馬 m5美國市場價格為例,0-100公裡加速4.4秒,4.4升v8渦輪增壓發動機,滿油箱航程400公裡左右(城市路況裡程則大幅度減少),價格10萬美元左右。tesla model s performance 0-100公裡加速 4.4秒,滿電量航程480公裡左右(因為電動,城市路況略有減少,但減少幅度低于燃油汽車),價格8.99萬美元。中國市場,m5價格比tesla model s貴的更多。更不用說後期的保養、使用成本,m5恐怕要幾十倍于model s了。而多家媒體測試表明,0-100、0-160兩個重要測速中,m5都輸給了models performance. 多年來m5一直被譽為這個級别的佼佼者。顯然,蒙羞的不隻是寶馬。

為什麼,那麼多巨頭辛苦多年無法做到的事情,被tesla,一群“汽車業外行”組成的公司,做到了?

為什麼是tesla?

現在,回頭看一看tesla的創業、成長史。媒體筆下的曆史并不十分可靠,我們努力拼湊碎片,挖掘線索,看到了一些值得關注的片段:

1. tesla roadster原型車2006年釋出,2008年開始投入生産,其間tesla融資6000萬美元,其雙座敞篷電動跑車roster的開發花了大約2500萬美元。roadster是在通用汽車推出雙座電動汽車ev-1十年後面世的。由于ev-1充一次電隻能行駛100英裡,通用汽車最終放棄生産。

2. kurt kelty,tesla電池技術總監,在一次訪談中說:“在研發的早期階段,我們很難找到電池供應商。當時,特斯拉是一個未知的電動車初創公司。電池制造商有很多顧慮:如果他們提供電池給我們,而我們的電動汽車一旦出了問題,他們可能會被指責乃至承擔責任。事實上,一些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出了故障後,電池制造商紛紛淪為被指責對象。 是以,我們前後嘗試了市面上超過400種電池,很辛苦;我們拜訪了許多電池制造商,仿佛隻是為了去吃閉門羹。但一位日本制造商的工程師對我們的項目感興趣……多虧了他,我們終于可以着手開始開發我們的敞篷跑車。現在,我們名聲大震,許多電池廠商都争相提供産品給我們……”。

3. tesla為汽車巨頭設計、生産電動汽車元件

2009年,tesla與奔馳就兩款電動汽車電池組和充電器的研發達成了合作協定。

2010年,tesla與奔馳又就某款高檔電動汽車的電池組和充電器達成了一項協定。

2010年,tesla宣布與豐田簽訂了合作協定,為豐田開發電動傳動系統。

2012年,tesla再次獲得了奔馳的訂單,承擔奔馳a級、b級轎車電動傳動系統的全面開發。

4. tesla釋出公告稱,蘋果前副總裁doug field現已加入tesla,将擔任汽車項目副總,負責新車的駕控研發。doug field此前曾在蘋果負責mac硬體工程部門。tesla稱他曾上司了很多mac産品的研發,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以及imac。”

很明顯,與批評人士口中的情形不同的是,tesla并不隻是一個“汽車界的系統內建商”,而是真刀實槍的高科技研發型公司:不僅僅自主研發,還為其他有近百年曆史的汽車巨頭提供技術與産品!而談到自主研發,就不得不提tesla曾經的競争對手,剛剛被收購的fisker。

tesla與fisker:研發自主與外包之争

中國汽車業,有一個典型的“拿來主義”三闆斧:一抄襲、二逆向破解、三研發外包。能抄的抄,抄不來的就破解,破解不來的就外包。這裡所謂的研發外包,并不是真正的把部分科研項目外包給第三方去做,而是放棄特定領域的自主研發,轉而在市場上購買現成的技術與産品。比如某日本企業的2.4升發動機,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被各大中國本土汽車品牌所采購。發動機、變速箱是中國自主車企的軟肋,也是“外包”重點。研發外包本身并不見得是個重大的錯誤。在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本來就需要不同的政策,自主研發也未必就一定成功。隻不過,核心技術或者關鍵部件一直不掌握在自己手裡,那麼難受的不隻是定價,甚至會危及存亡。同樣,美國汽車界也有“研發外包”。fisker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來源于pingwest中文網的不署名文章《tesla同為市場新寵的fisker 因何陷破産危機》中,作者寫道: “外包模式導緻沒有掌握核心技術。fisker公司自身并不制造汽車,其産品所有的零部件均采用外包的方式由合作廠商提供,fisker公司所做的,隻是設計。”

反觀tesla,不但跟奔馳和豐田合作研發電動汽車技術,還在電池技術上與供應商松下公司進行了合作,共同研發以鎳元素為基礎的锂電池。

而早在2003年tesla成立之時,該公司就在ac propulsion公司專利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出了一套動力傳動系統,為電動車搭建好了“心髒”。

外包模式将汽車的研發年限從一般的5年縮短到了2至3年,同時将約1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縮減至3.33億美元。盡管如此,這種模式的弊端開始接踵而至,無異于飲鸩止渴。

正是由于嚴重依賴外包廠商,沒有自主技術,才緻使fisker在關鍵時刻失去産能。

Tesla的新紀元:資料分析+創新研發

elon musk與henrik fisker:創始人的出身不同,公司命運截然不同

盡管我很不喜歡他在上圖中的“出生不同,公司命運截然不同”的出生決定論,但是毫無疑問,核心技術的研發外包是fisker走向破産的緻命傷。而耗盡所有資源進行自主研發,則是tesla得以挺過多重難關,最終崛起的最關鍵的因素。

tesla的自主研發

在電動汽車領域,電池系統、電動機系統是兩大最核心的技術領域。tesla曆經數次經營危及,一度被批評“燒錢”的主要原因,就是把大量資本投入在這兩大核心技術的研發中去。tesla非但不理會上述“危機教育”與批評,反而更加執着于核心研發的投入:

上周,美國電動車公司tesla(特斯拉)首席技術官施特勞貝爾(straubel),稱公司終于将充滿電池的時間縮短到了5分鐘——這已經跟加滿一箱油的時間差不多了。為了讓電動汽車更實用,tesla正在拼命縮短充電時間。

今年5月tesla剛剛宣布了一項更新,将這個時間縮短到20分鐘。而去年9月tesla一度宣布專為model s和未來電動車型設計“超級充電站”網絡,據稱“能夠在30分鐘内将電池充滿一半”。

作為電動車的核心部件,電池系統是tesla研發的重中之重。tesla的電池及續航能力曾經被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英國top gear等嘲笑、诟病,還打了好幾場官司。時至今日,仍有業界人士認為tesla電池技術陳舊,安全性存疑,續航能力有水分等等。所有這些,都沒有影響tesla的執着與進取,也正是這些執着,tesla一次次把fisker遠遠甩在了存亡大賽的後面。

批評的原因之一,在于tesla采用的電池是18650型钴酸锂離子電池,這種電池一直用于筆記本電腦中,難登電動汽車大雅之堂,且據說存在安全隐患。和其他主要電動車品牌(雪佛蘭volt、日産聆風、fisker karma等)首選的動力電池硫酸鐵锂電池相比,安全系數低,可循環充電次數少,熱性能與電性能較差(外加電壓不穩的話可能出現充電過熱),成本還高。 那麼,tesla為什麼用衆人眼裡的“二等品”作為自己的核心系統?tesla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内完成對手們數十年的研發,利用獨創的電池管理系統成功解決了這些挑戰,令醜小鴨一舉成為白天鵝?

答案就在資料分析裡。

研發的最大挑戰,第一當然是要出結果,第二就是時間與金錢成本。出了結果但因為時間過長或者成本太高而下場不好的情形在技術界數不勝數。既要産出超越對手的電池研發成果,又要在時間上大幅度把實力更加雄厚的衆多競争對手甩在後頭,這就是當年的tesla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研發流程中,不論汽車、制藥、化工還是半導體行業,實驗是繞不過去的坎。實驗成本與周期,構成了整個研發過程中的絕大多數成本、時間損耗。人類在如何讓實驗計劃合理化的過程中,研發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術,其中最神奇的資料分析方法就是doe(實驗設計)。這套統計手段可以幫助研發專業人員大幅度降低實驗次數,使得實驗的安排既滿足最合理試驗次數與研發參數需要,又能夠比對實驗成本及時間要求。在世界衆多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方法中,customer design(定制實驗設計)又是其中隻有極少數分析方法廠家可以提供的高端工具。tesla經過反複對比和研究,最終采用了來自jmp的進階doe平台及資料分析套件。

通過jmp提供的進階實驗設計、資料分析套件及資料挖掘方法,tesla成功解決了電池溫度與快速充電問題,并且成功實作對每個單個電池的溫度與工作環境監控,成功解決了電動車界幾大難題:

1.高效能充電

2.高效能放電

3.電池工作安全且可靠

4.電池容量的突破

縱觀人類科技史,任何偉大突破的誕生,都伴随着人們認識世界手段的更新。資料分析,是人類更進階更深入了解世界的手段。把資料分析與科技創新、産品研發結合起來,對于tesla來說,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僅僅是人類新能源交通新紀元的開始,更是資料分析正式成為人類創新、突破的必要條件的開始。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3-18</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