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4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第1集

2014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第1集

大資料文摘創辦以來,一直希望能彙聚各行業的大資料先驅與探索者。

教育行業,一直是我們首先想形成規模與影響力的行業。

今天,是大資料文摘的好友【思來氏】創辦6周年的日子(微信公衆号:psylife)。

思來氏在六年教育風雨創業路中,用對教育的極大熱忱煥活了許多可能性。

文摘特此向各位讀者推薦思來氏的賬号,就讓我們從思來氏的《2013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系列連載開始吧!

2014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第1集

一、教育大資料——還未起航的巨輪

*教育領域上一次發生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革命,恐怕要追溯到970年前。北宋布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極大地提升了文字刊印的速度,為思想的大面積傳播提供了便利。然而,此後九個多世紀的時間内,雖然人類曆經三次翻天覆地的工業革命,但這些大事件除了為曆史、科學、工程教科書增添内容之外,對教育本身的影響微乎其微。

2014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第1集

直至21世紀後期,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快速興起,讓業界嗅到了教育技術變革的可能。這種可能确實也成為了現實——今天,人們搜尋資訊進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必備能力,無處不在的資訊源讓學習的發生也變得随時随地。但是,這種突破與活字印刷術帶來的突破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讓資訊與知識傳遞地更快。這使得教育的天平成為了一端高高翹起的跷跷闆——我們在計算機時代的一切嘗試都是試圖讓教師更強大。這種現象源于一種殊難驗證的假設:強大的教師能夠培養出智慧的學生。

當“教”的技術在拼命向前奔跑的同時,教育者不免尴尬地意識到,他們面對的學習者,隻是一群本質上與兩千年前并無太大差異的人類——同時隻能記憶7個左右的元素,想象的空間介于兩維至三維之間。清醒的反思者不難發現,對人類目前擁有的智能來說,更快地傳遞效率與更加豐富的内容并無法促成更好、更高效的學習。原因很簡單,如今社會資訊之龐雜,變化之多端,已經讓人目不暇接,學習者難免會陷入選擇困難與消化不良的境地。

是以,計算機時代的教育革命堪稱一次沒有完成質變的半成品。教育者在等待的技術,是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學習者的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在天平中“學”的一端增添恰當的技術助力。

這是大資料走進教育的意義。

2014年教育大資料發展的第三方報告——第1集

技術上說,大資料讓教育、心理這些長期被看作人文性很強的社會學科開始接近自然學科的可信度;它在教育的“藝術價值”背後努力劃出一條科學的曲線。歸根結底,它是一種洞察人性的技術,它幫助我們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真實情境中觀測學習的發生,解析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

2013年,全世界的教育者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地開始走向新技術。這種起步更多萌發于一種恐慌:人類所有的行業都在日新月異的變革,而他們的所有成果都在對教育者的能力發起挑戰——教育者能否跟得上社會發展的速度,進而不至于将已然過時的知識教給學生。在這種情形下,再傲慢的教育者也不難發現自己的“老本”優勢在摧枯拉朽般的資訊浪潮前已然捉襟見肘。畢竟在“科學”面前,“經驗”的局限性是非常容易暴露的。明智的決策者都會敏銳地察覺到“依靠拍腦袋做決定”在今時今日所蘊藏着的巨大風險。

“惟有借助資料,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教育人一邊如此覺悟,一邊開始着手尋找自己的庫存:我們一定有不少資料積累,要分析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應該不難。這種自信當然是有依據的:教育是個曆史悠久的行業,而且學生又是個基數龐大的人群,随便從哪個環節抽出些資料,感覺離大資料就不遠了。

但是,現實往往讓人大跌眼鏡。全世界的教育行業,能夠用于研究與比較的有效資料,幾乎鳳毛麟角。在大資料面前,教育根本還沒有起步,甚至還沒有做好起步的準備。

===思來氏簡介===

思來氏,教育大資料的研究者。創辦六年來,思來氏用資料技術為中國教育事業帶來的實證研究的可能與創新的活力。 思來氏服務于理念前沿的教育者,基于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每年更新學生發展資料庫逾百萬人次——從學齡前兒童到高校學生,從普通學生到特殊學生。

目前思來氏的教育評估及資料研究項目已經遍布長三角,北上廣,蜀、皖、魯、新疆等地的優質教育部門。我們十分樂意與具有教育夢想與廣博胸懷的管理者共同策劃大資料分析的項目,引入前沿方法、制定核心指數、基于教育實際、實證教育意義。

歡迎各位文摘的讀者也關注思來氏微信,思來氏會定期發送國際教育資訊、國内實踐項目精選、還有适合家長們閱讀的趣味“圖說教育”。

<b> </b>

<b></b>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4-03-14</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