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位于我國西南腹地,是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有19種,二級保護動物更是高達69種,明星物種有享譽國内外的大熊貓、川金絲猴、雪豹等等。
爐霍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是甘孜州的自然保護地之一,也是候鳥們喜歡歇腳覓食的場所。
這不,攝影愛好者益西次裡又在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拍到了上百隻黑鹳集體歇腳覓食的場景,據悉,這也是該攝影師近年來第五次拍到上百隻黑鹳聚集的大場面了。

得益于這些年來的生态建設,爐霍縣的縣域生态紅線由24%變更為74%,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也成了北半球候鳥飛往南方越冬的固定歇腳點。
每年的11月份左右,就會有大批的候鳥陸陸續續來到這裡,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黑鹳,而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自然而然地就成了鳥類愛好者的攝影天堂,每當候鳥們到來之際,就是攝影師們佳作頻出的黃金時期。
大批黑鹳現身鮮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它們時而翻飛起舞,時而低頭覓食,無不向人們展示大自然的生态美。
黑鹳俗名“黑老鹳”,有些地方也叫它“烏鹳”或者“鍋鹳”,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其他一級保護動物動辄數量稀少,處境瀕危的狀态不同,黑鹳的數量還是比較豐富的,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評估,它們的瀕危等級是無危。
黑鹳的體态跟白鹳差不多,隻是羽毛的顔色不同而已。黑鹳身上的羽毛,除了胸腹部為純白色之外,其餘的地方均為黑色,且有光澤,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會呈現出多種變幻光澤,常見的有青銅色、紫色、綠色,看起來十分美麗。
黑鹳的體态非常優美,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有一張長長的尖嘴,和一雙長長的腿,均為紅色或褐灰色。
黑鹳的嘴長而粗壯,基部較粗,越往先端越細,喙尖銳利。黑鹳的腳甚長,胫下部裸出,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在覓食的過程中,它們将腳擡出水面行走,看上去十分優雅。
黑鹳在全世界範圍内分布很廣,我國也有大量分布,它們是遷徙鳥類,但在西班牙卻為留鳥,人們觀察到它在冬季也并不遷徙。
成年之後的黑鹳,體重在5斤左右,體長為1米左右,長長的尖嘴和雙腳都是為了更好地在濕地、水面覓食,是以黑鹳毫無疑問是一種大型的涉禽。
黑鹳性情機警而膽小,聽覺和視覺都很發達,一旦察覺到周圍環境異常,它便會立刻逃走,是以人們想要近距離觀察到黑鹳,着實不易,因為它在人們還離得很遠的時候,就已經飛走了。
雖然它淩空飛行的能力很強,但起飛階段卻比較困難,需要助跑一段距離獲得上升力之後,才能飛起。
人們不止一次看到上百隻黑鹳停留在一個地方,但如果是以就覺得它也是一種群居鳥類的話,那就錯了。黑鹳是一種很孤獨的鳥類,常常單獨行動,配對的則成對活動。
百餘隻黑鹳,看上去像是呈大型群居,但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彼此之間并沒有太多聯系,與火烈鳥、大雁等群居鳥類形成的群體有着本質上的差別,這點就像是鬧市中形形色色的行人,看上去嗚嗚泱泱一大群,但彼此之間都互相獨立無關。
鹳類都是捕魚能力比較強的水鳥,而黑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可以想象成普通卡與黑卡的關系。
黑鹳捕魚主要依靠強大的視覺能力,它在淺水地區,伫立于水面上,能清晰洞見水底的小動物,然後急速将頭伸出,長長的尖嘴就像兩根筷子一樣能發揮巨大作用,将小魚緊緊叼住,然後往上一抛,就吞進肚中。
是以人們在黑鹳出沒的地方,常常能夠看到它們走走停停,時而低頭将嘴伸進水裡,時而昂頭吞咽。而在深水區,黑鹳則偷偷地潛行捕食,它的前趾基部間有蹼,擅長遊泳。
黑鹳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一些小微型魚類,比如鲫魚、白條、團頭鲂、泥鳅、鳔鳅、杜父魚等,但人們也觀察到它啄食蛙類、蜥蜴、蝦米、蟋蟀、蝸牛、齧齒類等小動物。
簡單來說就是沼澤濕地裡的大多數魚蟲蝦蟹,都是黑鹳的覓食對象,而在食物短缺時,它甚至還會吃雛鳥。
大多數鳥類都擅長鳴唱,但黑鹳卻不熟此道,它不善鳴叫,活動時也悄無聲息。
每年的4-7月份,是黑鹳的繁殖期,它們會将巢穴建立在森林、荒原等人類幹擾很小的地方,尤其是懸岩峭壁,是黑鹳築巢的常見場所。
它們一年繁殖一窩,一窩通常産卵4-5枚,孵化率在6成左右,配對的雙鳥,一鳥在孵卵時,另一隻則在旁負責守衛。
雖然黑鹳的數量較多,但在全球範圍内,受栖息地被破壞、環境污染等因素影響,種群數量明顯在減少,尤其是西歐地區,已經到了瀕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