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市場規模或達463億:驅動智慧城市建設

大資料市場規模或達463億:驅動智慧城市建設

 從城市交通到空氣品質,從建築設計到影視制作,大資料分析應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日,一份來自于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018年,全球大資料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将達到26%,從148.7億增至463.4億美元。毋庸置疑,我們已經進入大資料時代,這些龐雜的資料孕育着各種機遇。有專家稱,大資料在中國給出了一個機會,使得中國能夠更快地追趕英、美等發達國家。而智慧城市是城市資訊化向智慧化發展的必經階段,由城市資訊化發展到智慧化,關鍵是要實作對數字資訊的智慧處理,其核心就是引入大資料處理的技術,大資料時代推動産業更新,加速智慧城市的建設。

大資料浪潮來襲,這絕不僅僅是資訊技術領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範圍啟動透明政府、加速企業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利器。随之而來的資料倉庫、資料安全、資料分析、資料挖掘等等圍繞大資料商業價值的利用逐漸成為各方争相追捧的利潤焦點。基于社會化網絡的平台和應用,讓數以百億計的機器、企業、個人随時随地都會擷取和産生新的資料。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正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是大資料最為典型的應用之一,百度日處理資料量達到數十pb,并呈現高速增長的态勢。1分鐘之内,新浪微網誌發送數萬條微網誌,蘋果應用商店下載下傳次數以萬計,淘寶賣出了幾萬件商品,百度産生了百萬次搜尋查詢……所有這些行為都由海量的資料來呈現。得力于計算機對海量資料的存儲、分析以及處理,我們能夠并且可以運用大資料實作原來遙不可及的夢想。

中國工程院院士邬賀铨說,随着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迅速提升,更多的傳感裝置、移動終端接入網絡,産生的資料及其增長速度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多,網際網路上的資料流量正在迅猛增長。邬賀铨認為,在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帶動下,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步入“大資料”時代。繼雲計算後,大資料成為資訊技術領域最為熱門的概念之一。

在it業界,有人把大資料産業定義為建立在對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管道廣泛大量資料資源收集基礎上的資料存儲、價值提煉、智能處理和分發的資訊服務業,又或者是緻力于讓所有使用者能夠從幾乎任何資料中獲得可轉換為業務執行的洞察力,包括之前隐藏在非結構化資料中的洞察力。

據了解,在工信部釋出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資訊處理技術作為四項關鍵技術創新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海量資料存儲、資料挖掘、圖像視訊智能分析,這些都是大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資料的出現,正在引發全球範圍内深刻的技術與商業變革。在技術上,大資料使從資料當中提取資訊的正常方式發生了變化。

事實上,全球網際網路巨頭都已意識到了“大資料”的重要性。包括惠普、ibm、微軟在内的全球it巨頭,紛紛通過收購“大資料”相關廠商來實作技術整合。專家預測,未來5年内,大資料所創造的價值将會達到530億美元,同時産生10萬個工作崗位,還會産生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的影響,所謂“三分技術、七分資料”,得資料者得天下。

而國内一些領先的網際網路企業,包括新浪、騰訊、阿裡巴巴等,也已開始實質性的探索。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淘寶有海量的商業資料,現今淘寶面臨資料量大、内容多樣、次元豐富、源資料品質不高等問題。對于淘寶面臨的挑戰,分布式存儲計算、實時計算、實時流處理、基于雲計算的資料挖掘、資料可視化和資料産品實踐等是應對大資料浪潮的關鍵技術。

盡管國内企業在資料庫、資料倉庫、商業智能等領域基礎薄弱,但是若找準行業與切入點,大資料則能夠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資訊技術的發展推動人與自然之間的資訊溝通方式的發展,我們生活的環境将越來越具備“智慧”特征,我們也将能更“智慧”地利用資訊,對世界和他人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斷與回應。而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城市資訊化發展的新階段,隻有确立了“智慧來自大資料”的核心共識,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才能“四兩撥千斤”。

智慧城市要展現出人類社會對現代城市和營運管理新的科技發展的水準、智慧,它必然來自于對大資料充分分析和利用。建設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範式和新戰略。智慧城市建設内容包涵各個方面,如城市管理、醫療、交通、能源、公用設施、水資源、安全、教育和食品等各領域,涉及的領域包括物聯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超級計算、3g/4g寬帶通信等。智慧城市建設有利于拉動經濟,業内人士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有望超5000億。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資料量的爆發式增長,而大資料就像血液一樣遍布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城市管理正在從“經驗治理”轉向“科學治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大資料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從政府決策與服務,到人們包含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産業布局和規劃,直到城市的營運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資料支撐下走向“智慧化”,大資料成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11-01</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