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oogle因非法采集Wi-Fi資料面臨集體訴訟

Google因非法采集Wi-Fi資料面臨集體訴訟

 如果google最終敗訴,那麼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推論,小米協助使用者分享并明文存儲wi-fi密碼的做法在美國将被判違法。

小米共享wi-fi密碼的鬧劇剛剛結束,android系統的上司者google又因在2010年通過街景車非法采集使用者wi-fi資料而面臨司法調查和集體訴訟,而案件的最新進展對google相當不利。

當年,google辯稱街景車隻會采集繪制wi-fi網絡地圖的基本位置資訊,但這些街景車在采集過程中一并收集了包含使用者隐私資訊的資料包,雖然google聲稱這是一個“意外”,但美國和歐洲政府旋即展開了調查。

雖然如今這些調查不了了之,但針對google的民事訴訟卻并未撤訴。而且,2010年google的“wi-fi門”事件正撞上網際網路隐私立法的槍口,集體訴訟的控方律師指控google違反了聯邦反竊聽法。

一開始google以網際網路時代以前的法律不适用于網際網路為由,請求終止案件審理,但隔年負責此案的美國地區法官james ware駁回了google的理由,繼續案件的審理工作。google随後向美國第九巡回上訴法院上訴,但三位法官一緻裁決google的申訴無效。

wi-fi不是無線電通訊

google在地區法院申請案件中止的申訴理由是:

wi-fi資料可以看作是未經加密的無線電通訊,這意味着(截獲wi-fi資料)并不适用于反竊聽法。

但法庭發現google收集的資料并不屬于上述任何一類範疇。

法庭援引國會對無線電通訊的定義——“主要為聽覺上的廣播”,指出google手機的資料包括使用者名、密碼、圖檔和文檔,顯然與聽覺無關。

法庭還駁回了google關于私人wi-fi熱點是“準備好随時被通路”的說法,因為:“大多數普通公衆都不具備截獲或者解碼wi-fi網絡傳輸資料的專業技能。”

雖然2010年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像firesheep(火綿羊)這樣的傻瓜黑客工具可以讓普通人也能截獲wi-fi網絡使用者資料,但是法庭在審理google案件時已經傳遞明确資訊:

任何人或者企業未經允許,無論是意外還是惡意,擷取wi-fi資料(編者注:使用者名、密碼、文檔、郵件等),即使後果多年後才得以确認,都會惹上法律官司。

據悉美國聯邦第九巡回上訴法院已經裁定通過wi-fi網絡傳輸的電子郵件等電子通訊都受反竊聽法保護,這對于google來說是一個相當糟糕的消息。

當然,google最讓業界震驚的,恐怕還是将私人wi-fi網絡定義為“準備好随時被通路的無線電通訊”這句話,很難想象這出自在wi-fi網絡上耕耘多年的it巨頭之口。

如果google最終敗訴,那麼我們可以做出這樣一個推論,小米協助使用者分享并明文存儲wi-fi密碼的做法在美國将被判違法。而且,小米擷取30萬個wi-fi熱點密碼并在使用者間大規模分享的做法顯然比google明文存儲android手機中wi-fi網絡密碼的危害性和給商家造成的直接損失要大得多。

<b></b>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09-24</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