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務對資料需求的四大層次

業務對資料需求的四大層次

 資料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司、個人所熟知與接受,甚至于有過猶不及之勢頭。大資料的概念滿天飛,似乎一夜之間人人都在談論大資料,見了面不用大資料打招呼,好像就不是在資料圈子裡混的了。那麼,被外界傳得神乎其神的資料,到底可以在哪些方面促進業務的騰飛?或者換種說法,業務對資料有哪些層次的需求?資料在哪些地方能夠幫助業務?

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對資料與業務的了解,業務對資料的需求歸納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知其然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資料監控體系,掌握發生了什麼、程度如何,做到“知其然”。

具體來說,切入資料的角度主要有這幾個方面。首先是“觀天”,觀察行業整體趨勢、政策環境影響;再是“知地”,了解競争對手的表現;最後是“自省”,自身做得怎麼樣了,自己的資料表現怎麼樣。從看資料的周期上來講,“觀天”可以是季度性或者更長的周期;“知地”按周或者月,特殊時間點、特殊事件情況下除外;“自省”類的資料拿到的是最全面的,需要天天看,專門有人看,有人研究。

在這一層上,分享兩個看資料的觀點:

1.資料是散的,看資料需要有架構。

怎麼看資料很有講究。零碎的資料很難發揮出真正的價值,把資料放到一個有效的架構裡,才能發揮整體價值。所謂有效的架構至少包含兩重作用:

(1)資料很多,不同人對資料需求不一樣,如ceo、中層管理者、底層員工關注的資料通常是不一樣的,有效的架構能夠讓不同的人各取所需。

(2)有效的架構能夠快速地定位問題所在。舉個例子,交易量名額大家都關心,如果某一天交易量名額掉了20%,那麼,業務很大可能下是出了問題,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如果隻有幾個高度抽象的名額,如轉化率、成交人數、客單價等,是定位不到問題的。好的架構能夠支援我們往下鑽,從品類、流量管道等找到問題所在,闆子也就能打到具體的負責人身上了。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看資料要落地。

2.資料,有比較才有真相。

我有120斤,你說是重還是輕呢?一個孤零零的資料是很難說明問題的。判斷某個名額增長快慢,需要選擇正确的比較對象、參考系,也就是基準線。這個基準線可以是一個預先設定的目标,可以是同行業平均水準,也可以是曆史的同期資料。

業務對資料需求的四大層次

第二層:知其是以然

通過資料看到了問題,走到這一步還不夠。資料隻是表象,是用來發現、描述問題的,實操中解決問題更重要。資料結合業務,找到資料表象背後的真正原因,解決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涉及資料、資料加工,還可能會涉及資料模型之類的方法或者是工具,這裡面技術含量比較高,另作篇幅介紹,這裡不展開了。

在第二層裡也有兩點分享:

1.資料是客觀的,但對資料的解讀則可能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

資料本身是客觀的,但消費資料的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大家往往在解讀資料的時候帶入主觀因素:同樣一個資料在a看來結論可能是好的,從b看來可能卻得出截然相反的結果。不是說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好,真理越辯越明。但假如不是通過資料找問題,而是先對問題定性,然後有選擇地利用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做法就不可取了。可事實上,我們的身邊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2.懂業務才能真正懂資料。

車品覺老師的博文《不懂商業就别談資料》對這個觀點作了深刻闡述,這裡不展開講了。隻是由于本觀點的重要性,筆者特意拿出來做一下強調。

第三層:發現機會

利用資料可以幫助業務發現機會。舉個例子:淘寶上有中老年服裝細分市場,有大碼女裝市場,這些市場可以通過對周邊環境的感覺,了解到我們身邊有一些中老年人或者胖mm在淘寶上面沒有得到需求的滿足。那麼還有沒有其他的管道找到更多的細分市場呢?

資料可以!

通過使用者搜尋的關鍵詞與實際成交的資料比較,發現有很多需求并沒有被很好地滿足,反映出需求旺盛,但供給不足。假如發現了這樣的細分市場,公布出來給行業小二,公布出來給賣家,是不是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去服務消費者呢?這個例子就是現在我們在做的“潛力細分市場發現”項目。

講這個案例,不是想吹牛資料有多厲害,而是想告訴大家:資料就在那裡,有些人熟視無睹,但有些人卻可以從中挖出“寶貝”來。差異是什麼呢?商業感覺。剛剛提到的搜尋資料、成交資料很多人都能夠看到,但以前沒有人把這兩份資料聯系在一起看,這背後展現出的就是商業感覺。

第四層:建立資料化營運體系

我了解的資料化營運,包含了兩重意思:資料作為間接生産力和直接生産力。

1.資料作為間接生産力。

所謂間接生産力,是指資料工作者将資料價值通過營運傳遞給消費者,即通常所說的決策支援,資料工作者産出報表、分析報告等供各級業務決策者參考。我稱之為決策支援1.0模式。然而随着業務開拓和業務人員對資料重要性了解的增強,對資料的需求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顯然單單依賴人數不多的分析師是滿足不了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營運、産品的同學都能夠進行資料分析,是我腦子中的決策支援2.0模式。

決策支援2.0模式有三個關鍵詞:産品、能力、意願。

讓營運和pd掌握sql這類取數語言,掌握sas、spss這類分析工作,顯得不大現實和必要。提供低門檻、使用者體驗良好的資料産品是實作決策支援2.0模式的基礎。這裡講的産品,不僅僅是操作功能集,還需要承載分析思路和實際案例。

但是,資料分析的門檻始終是存在的。這就對營運和pd提出了新的基本能力要求,即基礎的數學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最後一個意願,也許是最關鍵的,隻有内心有強烈的驅動,想做好這件事情的時候,才有可能做好。

2.資料作為直接生産力。

所謂直接生産力,是指資料工作者将資料價值直接通過前台産品作用于消費者。時髦點講,叫資料變現。随着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公司管理層越來越重視這一點。大資料時代帶來了大的機會,但也可能是大災難。如果不能利用資料産生價值,那麼,它就是一個災難——産生的資料越多,存儲的空間、浪費的資源就越多。

現在比較好了解的一個應用就是關聯推薦, 你買了一個商品之後,給你推薦一個最有可能再買的商品。個性化是資料作為直接生産力的新浪潮,這個浪潮已經越來越近。資料工作者們,做好迎接的準備吧。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08-24</b>

<b></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