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資料時代政府應整合公共資料

大資料時代政府應整合公共資料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邬賀铨做客深圳羅湖區委,為該區上司幹部上了一堂科普講座。在邬賀铨看來,大資料時代既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參考,也需要政府對公共資料進行整合和開放。

應用大資料可讓政府決策更明智

  “大資料”究竟有多大?邬賀铨介紹,2011年,全球資料規模為1.8zb,可以填滿575億個32gb的ipad,這些ipad可以在中國修建兩座長城。到2020年,全球資料将達到40zb,如果把它們全部存入藍光CD光牒,這些CD光牒和424艘尼米茲号航母重量相當。最近兩個月在youtube上傳的視訊超過了abc、nbc和cbs電視台自1948年以來連續播出的内容。

  如恒河沙般的資料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邬賀铨介紹,大資料的意義不在于龐大的資料資訊,而在于對其中富有意義的資料進行專業化處理,這好比沙裡淘金。

  例如,利用購物推車獲得商場顧客在各處的停留時間,利用視訊軟體分析其購物行為,就可以優化商場布局和貨架排列;分析幾十年來的天氣資料,将各地降雨、氣溫、土壤狀況和曆年農作物産量做成精密圖表,就可以預測農産品生産趨勢,政府的激勵措施、作物存儲量和農業服務也可以随之确定。

  前不久深圳地陷頻發,幾乎都因地下管道老化所引起。邬賀铨說,大資料技術所包含的智能監視,可以用于監視地下管線、地鐵施工、礦山安全等。同樣,這樣的技術還可以監測水體、建築能耗、交通、醫療、工業生産、電網……通過使用大資料,政府可以預測就業率、改進城市道路設計等。

  “大資料還可以幫助政府改進治安管理和社會管理的手段。”邬賀铨介紹,去年美國加州大學的人類學和數學家共同建立了犯罪活動預測平台。通過分析過去1300多萬起案件,尋找發案與日期、天氣、交通狀況及其他相關事件的關系。警方每天會按照該系統發出的巡邏指令前往指定小區,在不增加警力的情況下,洛杉矶的财産犯案率和盜竊案件分别下降了12%和16%。

政府應打破壁壘,整合開放公共資料

  “大資料時代,政府應該對公共資料進行整合和開放。”邬賀铨認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羅湖區可以做出這樣的嘗試。

     據介紹,美國聯邦政府建立了“data.gov”網站,開放一些公共資料并鼓勵挖掘。截至2011年12月,該網站共有3721項原始資料、386429項地理資料、1570個資料可視化應用。人們可以從這些資料中找出空氣品質與工廠數量、胖子數量與快餐店多寡等關聯。這對經濟、環保等領域的研究有着非凡的意義。

  邬賀铨指出,目前國内政府部門擁有大資料,但以鄰為壑、共享難,“有資料的不挖掘,會挖掘的沒資料”,這導緻了資訊不完整或者重複投資。另一方面,大資料挖掘缺乏相應的立法,無法既保證共享又防止濫用,而中國能了解和應用大資料的人才更是稀缺資源。

  “開放公共資料并不會侵犯公民個人隐私。”邬賀铨分析,例如,若街道能夠公布老人、年輕人、入學兒童的人數和總人口中的占比,将更有利于商家、公益組織、學術團體的決策。對建設“國際消費中心”的羅湖而言,這些公共資料将對零售和服務行業大有裨益。

<b></b>

<b>原文釋出時間為:2013-08-1</b>

<b>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大資料文摘”,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bigdatadigest”微信公衆号</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