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衛兩栖甲(顧海軍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肖茹丹)時隔20年,本月12日,和大熊貓齊名的昆蟲“活化石”大衛兩栖甲(amphizoa davidi lucas)在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再次被發現。此前,大衛兩栖甲于1995年被中國科學院專家在寶興縣發現。
據雅安市林業局專家顧海軍稱,“寶興縣大衛兩栖甲保護項目”是“4.20”蘆山地震災後恢複重建生态修複項目中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内容,旨在開展物種調查,修建保護設施,修複震損生境,全面加強大衛兩栖甲的保護。2014年項目啟動以來,先後曆經一年多的摸排,調查隊員在大衛兩栖甲的相似生境開展了無數次的摸排,大大小小翻查了幾十條溪溝,一直無功而返。直到今年5月初,終于采集到5隻大衛兩栖甲标本。
顧海軍說,大衛兩栖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為半水生生物,既離不開水,隻能生活在高山河流溪水邊,寒冷;肉食性。大衛兩栖甲(amphizoidae davidi lucas)最初由發現大熊貓的大衛神父于1870年在四川寶興采集到,由法國科學家盧卡斯(lucas)将該物種命名為大衛兩栖甲,分類學上屬于昆蟲綱鞘翅目兩栖甲科、兩栖甲屬,是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三有”)野生動物,目前已知僅分布在雅安市寶興縣,數量十分稀少。大衛兩栖甲為半水生生物,離不開水,隻能生活在高山下寒冷的河流溪水邊,肉食性,以捕食水中其他昆蟲的幼蟲為生。
乍一看,大衛兩栖甲與蟑螂、水爬蟲形似,“實際上仍有細微差别,”顧海軍說,大衛兩栖甲跗節5-5-5;足5節,具雙爪;腹部10節,有尾突;而水爬蟲跗節2節,足3對,前足較短,中、後足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