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葬于昭陵九嵕山,有200多位文武大臣、皇親國戚陪葬于九嵕南原。而李世群眾多的兒子當中,最有魄力的當屬第八子越王李貞,而李貞同樣陪葬昭陵。

我通過實地探訪,基本上走遍所有的昭陵陪葬墓,第一次沒有看到有關李貞墓的任何證據,2021年4月又來到煙霞鎮,路還是坑坑窪窪,路邊還是原2013年立的一塊文保碑。
1972年9月16日,陝西省考古工作者聯合禮泉縣昭陵文管所,對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墓中出了衆多精美的唐朝文物。
李貞墓屹立在這裡一千三百多年,作為唐太宗的兒子,從小聰明有智謀,母親是燕德妃,是太宗衆多兒子中比較有作為和有能力的一位,雖然不是嫡出,但在高宗時期,受到李治的重用,高宗去世後,實權掌握在武則天手中,衆多的李氏皇族慘遭殺害,就連他的兒子李弘,孫子李崇潤等都慘遭毒手。
李顯作為武則天的兒子,不斷的遭貶,戰戰兢兢,李貞作為李氏集團中的代表人物,李顯封其為太子少保。到了聖嗣元年,武則天又廢中宗李顯,豫王李旦即位,武家加官晉爵,這時的李貞和他的兒子琅琊王李沖聯合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以及他們的兒子們等準備起兵反叛,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奪回李氏江山。
魯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等都是高祖李淵的兒子,其實當時都是李氏皇室集團的核心人物,但是他們手上的軍權有限,造反是件成本非常大的事情,要麼身敗名裂,要麼加官晉爵,作為皇室不愁吃出愁穿,他們按道理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畢竟當權的說了算,可周圍的哥們都慘遭毒手,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位。李貞是李世民的兒子,他和紀王李慎被稱為“紀、越”,在當時威望很高。
琅琊王李沖是李貞的長子,意氣風發,才學出衆,勇而有謀,李沖假借睿宗李旦的诏書,說是李旦已被武則天軟禁,要盡滅李氏,建立武氏王朝。而李貞提前起兵造反,隻有父親李貞起應,當時有士卒五千,一時間風生水起。
當時的大唐國立興盛,兵力強勢,武則天任邱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讨伐,這個邱神勣是當時有名的酷吏,他是昭陵六駿石刻中人物原型右武侯大将軍邱行恭的兒子。可惜李沖因為寡不敵衆,兵力欠缺,僅僅七天兵敗覆滅,李貞和李沖父子做為反叛罪首,李沖被殺害,李貞服毒自盡身亡。
武則天對于反叛者恨之入骨,他們又是李氏王室,在當時影響非常大。下诏将其從族譜上除名,賜姓虺,虺是一種傳說中的一種毒蛇,賜姓虺是對他們的一種嚴重貶低和嘲諷,這還不夠,将他們斬首懸挂于東都皇宮門樓前示衆。
神龍元年,李顯複位,他沒有忘記李貞父子為李唐王朝盡心盡力起兵反叛死于社稷後的慘狀,可李顯、李旦在位時間也短,李旦開元四年去世的第二年李隆基上位,才真正為李貞、李沖翻案。
公元716年,大唐開元五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李貞、李沖重新進行改葬,谥号為敬,陪葬昭陵,陪葬在太宗李世民的身邊,這也許是最好的歸宿。
直到1972年對李貞墓進行了考古發掘,根據1977年的考古簡報,當時李貞墓在解放前就已經毀損嚴重,夷為平地,有老人回憶墓冢隻見過約一米高夯土堆。
如今的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興隆村東的蘋果園就是當年李貞墓的所在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李貞墓的具體位置,當年考古發掘後已經進行了回填,出土了非常精美的文物,貼金文官俑、貼金武官俑、三彩盤、唐三彩雙兒耳投屏、天王俑鎮墓獸等一大批國家一級文物,并且多次出國進行展覽。
另外出土了一件更為重要的文物,就是“大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銘”。志蓋高12厘米,底邊長88厘米,志石厚16.5厘米,邊長89.5厘米,四邊飾牡丹紋。
李貞的神道碑經過千年的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已經斷為兩截,文字漫滅,移入昭陵博物館。
琅琊王李沖墓緊鄰其父李貞墓,他的墓也同樣進行了考古發掘,同樣出土了墓志,在昭陵博物館陳列。
李貞的神道碑底座長約120厘米,寬約80厘米,厚約60厘米,村民在挖地時将其挖出放在地頭,這是和神道碑同時立在李貞墓前的千年文物,但是沒有人重視它的存在。
現在通往袁家村的煙西路邊立有由陝西省人民政府2013年3月立的昭陵第七十一号陪葬墓保護區碑,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李貞、李沖墓在其西約150米處,但是根據昭陵陪葬墓衛星地圖可以看出,七十一号陪葬墓應該是執失善光墓,但執失善光墓在興隆村的西南方向,距離這裡至少約500米,我感覺距離有些遠,可能從業人員疏忽将其碑立錯位置。
而李貞和李沖墓編号應該是七十五号、七十六号,但是周圍沒有找到昭陵陪葬墓文保碑。一般人很難厘清這裡到底是誰的墓,因為隻見碑不見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