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材料,許多人或許隻有一個模糊抽象的概念,卻無法具體描述出到底什麼是新材料。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下稱“工博會”)于9月19日在上海閉幕,其中的新材料展館告訴觀衆:生活中所接觸的一切,皆可能是新材料。高鐵的内飾和外飾,汽車的電動總成、電池組等部件,5g通信的電路闆,房屋的塗料和瓷磚背膠……生活中肉眼可見或看不見的地方,處處都是新材料。
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資料,2019年我國的材料産值已經達到4.5萬億元人民币,可是在龐大的産業規模背後,另一個現實是,我國有多種高端領域的材料仍然依賴進口,尚未突破技術壟斷,或者沒有實作規模化生産。
這既是困境,也是機遇。
不可忽視的差距
“目前中國在半導體、顯示、生物醫療、新能源等領域,有超過50種關鍵材料高度依賴進口。”在本屆工博會的新材料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及董事長彭壽指出了這一嚴峻的現實。
電子制造功能陶瓷、新能源材料功能、功能紡織材料、功能清洗材料、生物應用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顯示材料,超導材料……都屬于先進功能材料的範疇,這些新材料在日常生産或高端領域制造中都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國仍有不少種類的新材料,與國際水準具有一定的差距。
中國工程院對26類有代表性的制造業進行比較分析後認為,目前我國有11類制造業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準,如通信裝置、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輸變電裝置、紡織、家電等,然而,更有15類制造業與世界制造強國仍有較大甚至巨大的差距,例如內建電路及專用裝置、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智能制造核心資訊裝置、航空發動機、農業裝備等。
彭壽以晶片領域舉例稱,“在這些領域,新材料的技術差距巨大,比如內建電路的晶片對産業的影響非常大,事實上我們曾經準備起步,但是當時想到可以拿錢買,認為有全球産業鍊和供應鍊,而沒有想到必須是一體化發展,是以這一塊現在存在巨大的差距。”
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工關克田告訴第一财經記者,以該公司研發和生産的耐高溫新材料氧化鋁連續纖維為例,中國在這個領域的起步比較晚,基本是從2000年之後才開始連續纖維的研發,而美國在1970年代已經開始量産了。
在國内研發氧化鋁連續纖維的20年間,一些公司還處于實驗室水準,沒有完成中試(注:指在産品正式投産前,進行較小規模試驗),隻能小批量生産而不能規模化投産,直到本屆工博會上,上海榕融才宣布國産氧化鋁連續纖維完成中試,打造了一套高鋁氧增強複合材料膠體及預浸料生産、纖維生産、織物生産、結構件生産、定型測試的整體産業鍊,這也标志着曆時十五年的科研攻關走出了實驗室,國内耐高溫新材料的“卡脖子時代”終于結束。
關克田對第一财經記者舉例說明新材料生産中的裝置技術差距,比如在氧化鋁連續纖維的生産過程中,會用到打孔技術,國外在1970年代已經可以達到0.05毫米的精度,而國内裝置現在要達到0.08毫米的精度還有較高的難度。
是以,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副司長餘薇指出,關鍵戰略創新能力不夠,前沿新材料的科學成果不夠,這些都給新材料行業下一步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同時,餘薇給出了她對新材料産業的規劃目标:“要着眼于長遠,力争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重點領域的材料保障水準得到有效的提高,先進基礎材料基本滿足高端應用,部分前沿新材料技術取得産業化規模。”
國産化空間
從一方面來看,我國部分新材料與國際水準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意味着在這些領域,國内新材料産業不斷改進技術,擁有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例如前述的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産品品質已經接近國際水準,在原料和裝置上也可以實作國産化。“在沒有成型的裝置可以效仿的情況下,我們的裝置都是自己研發的,而且産品原料也完全是國産化。”關克田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
新材料國産化的一個巨大優勢,還展現在成本方面。關克田向第一财經記者透露,上海榕融的氧化鋁連續纖維産品,在各種性能和名額接近國際水準的同時,價格比國外進口的價格大約降低了40%,未來大規模産業化之後,成本還有更多下降的空間。
華泰證券分析師鮑榮富等人在研報《傳統投資穩内需,新材料引領更新》中分析認為,在“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背景下,新材料産業具備兩方面機遇:首先,産業遷移等行業性機會,催生國内材料需求提升,以半導體、5g等為代表的産業加速向國内轉移,對上遊材料的自主可控需求明顯提升,汽車國六排放标準等推行則會帶來汽車尾氣淨化材料的機會。
其次,國内材料本身技術更新,加速了高端材料的國産發展程序。目前,我國傳統産業如消費電子、建材、汽車等領域仍有較多關鍵材料依賴進口,随着國内材料技術改進,部分國産材料已切入主流市場,如用于汽車輕量化和軍工的碳纖維,以及用于建材領域的高端塗料、密封膠、電子紗等。
而在國産化趨勢加速的情況下,國内新材料公司的業績也在穩健提高。開源證券分析師金益騰對76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上半年業績進行了總體分析,發現随着國内複工複産穩步推進,在國産材料替代進口材料的趨勢下,2020年上半年,我國内需型新材料企業的業績實作了較為堅韌的增長。
所謂内需型新材料企業,即2019年國内收入占比超過60%的企業,在60家内需型新材料企業中,約90%的企業上半年業績實作了同比增長,其中上半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幅大于100%的企業占比達60%,同比增幅介于50%~100%的企業占比達18%,同比增幅介于0~50%的企業占比為12%,剩下僅有10%的企業2020年中期業績同比出現下滑。
彭壽在論壇上表示,我國的新材料産業體系基本完整,基本覆寫了從基礎材料到先進結構材料,再到先進功能材料等主流材料品種。“2019年我國的材料産值已經達到4.5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15.4%,擁有近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壽說。
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一系列指導性政策措施,以促進新材料産業發展。其中,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資料,上海市新材料在全市七大新興産業中總産值占比近四分之一。
同時,上海還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新材料産業叢集,例如上海金山區的“碳谷綠灣”産業園,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研發檢測等生産性服務業,現已形成了以環保塗料、新型助劑、藥物中間體及高分子材料四大産業叢集。據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相田介紹,預計到2025年,“碳谷綠灣”規模産值将突破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