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頒布了《求善秩序》,正式實行"唯一行動"的選舉官員制度。曹操實施"隻有電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阻止石門閥門的興起,防止石家族閘閥控制官員選舉權,保證了曹家在今後曹魏政權中的主導地位。

然而,從建安的15年(210年)到建安逝世的25年(220年),石門閥門的影響越來越大。曹操去世當年,曹瑜帶着喜夫妻民的"九品在正"而不是"隻有升降機"。十年(249年),代表石門閘閥的司馬瑜發起了"高平陵的換代"。
"高平陵的換人"标志着曹魏的最高權力落入史氏門閥代表司馬的手中,也标志着曹操利用"隻升"來阻止石民門閥崛起的政治計劃徹底失敗,曹魏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那麼魏無迪曹操的"隻有電梯"為什麼沒有阻止石人門閥的崛起呢?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石氏閘閥興起并主宰社會的時期。石門閥門的崛起主要有三個條件:一是經濟上控制着大量的人口和土地,二是文化壟斷了教育和輿論,第三,通過控制了話語權,制定了标準,進而控制了官員的選舉,出現了所謂的"四三公"。
曹操提出,"唯一要做的"就是剝奪石族人在選拔标準上的話語權,進而阻止石族人民壟斷官員的選舉權。但石民控制選舉官員的标準話語基礎是,他們壟斷了教育輿論,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隻要經濟文化基礎不改變,對石族人民選舉權的壟斷隻是時間問題。
特别是,石族人民壟斷教育,導緻"唯一辦法"的民選官員也是石族人民的大多數。正因為如此,隻為官長選舉講"隻有行為"是注定要失敗的,但曹魏三代皇帝的個人能力耽誤了當時的徹底失敗,讓司馬瑜在70年代才發起了"高平陵換"。
到幾百年後的南北朝"高平陵變",由于生産力的發展、戰争和紙質書的進一步普及,石人民的經濟實力明顯下降,對教育輿論的壟斷也逐漸被打破。唐初,石門閥門政治正式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