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豪斯百年

作者:澎湃新聞

【編者按】1919年4月,德國腹地小鎮魏瑪迎來了一所帶有實驗色彩的建築及藝術教育學校,創始人兼首任校長沃爾特·格羅皮烏斯以德語“房屋建造”(bauhous)一詞為學校命名,作為現代主義建築發源地的包豪斯學院就此誕生。

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試圖追溯包豪斯校舍的遷徙軌迹,從魏瑪到德紹再到柏林,回顧這場已經變得遙遠的設計思潮的同時,我們也不可避免與包豪斯所代表的這樣一股促進社會更新的美學力量再度交鋒,涉入其由涓涓細流到滾滾洪流、最終席卷全球的曆程。從倫敦到巴薩羅納,從芝加哥到特拉維夫,甚至是在我們熟悉的上海、北京、香港街頭,都能找到其精神核心延續的明證。

包豪斯百年

1943年建成的石金樓是凡·德·羅在芝加哥的第一件作品。本文圖檔均為資料圖

1933年,包豪斯學院在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的任期内最終走到了盡頭。包豪斯所推崇的精簡現代主義建築被納粹當局視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态的産物,蓋世太保的頻繁審訊轟炸,讓多位旗手人物相繼逃離柏林。1937年,凡·德·羅遠赴芝加哥,同一年,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經倫敦前往哈佛,兩人分别被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和哈佛設計研究院委以重任,開始在新的土地上書寫建築之于20世紀城市的影響力。回望這段曆史,或許我們可以借用狄更斯的名句作為總結——“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凡·德·羅在芝加哥生活長達32年,直到1969年去世。如果說在包豪斯時期,這位底層逆襲的建築天才(凡·德·羅出身于小城亞琛一個貧苦社群,祖上三代均為石匠)留給大衆的印象接近于巴爾紮克《幻滅》裡的外省青年的話,那麼到了芝加哥,其人性格底色中的野心勃勃、堅韌不拔,進一步被專橫和堅定取代。凡·德·羅成為一名強有力的城市藍圖規劃者,從20世紀早期建築大師路易斯·沙利文、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手中接棒,帶領芝加哥走上了不斷被效仿、從未被趕超的美國現代都會典範的寶座。至于他自己,也從一個距離普通人生活較為遙遠的專業人士,變成搖滾明星似的存在。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大約會帶着崇敬之情或是以八卦口吻說起他,“那個建造美國城市的德國人”。

包豪斯百年

皇冠禮堂外景。

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是凡·德·羅在芝加哥工作、生活的起點,也是如今建築迷們探訪城市建築遺産的首選地标之一。伊利諾斯理工學院的前身是阿芒技術學院和劉易斯工學院。凡·德·羅初到芝加哥,即以阿芒技術學院建築系教師的身份展開活動。1940年,兩間學校合并後以伊利諾斯理工學院的名稱挂牌,凡·德·羅拿到了自己在歐洲以外的第一個項目:為新校區增添幾座氣派的教學大樓。這一階段的作品,按照落成後時間順序依次為石金樓(minerals and metals building)、校友禮堂(alumni hall )、維什尼克禮堂(wishnick hall)、泊爾斯丁禮堂(perlstein hall ),以及皇冠禮堂(s.r. crown hall)。

皇冠禮堂在1956年完工,是伊利諾斯理工學院的核心建築,現在仍被建築系師生們使用着。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作品,表面上看整個空間系由兩個白色方柱、一個巨大的屋頂,以及由玻璃、鋼梁搭建的圍和結構代替外牆構成的,看起來如同一個空空如也的火柴盒。實際上,如果一個人站在建築前凝視,用不了多久,就會從那些變得模糊的輪廓找到酷似蝙蝠俠頭盔的線條和形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棟随時跟着視角、光影與周圍風景變化而變化的建築。皇冠禮堂的内部也很有特色,凡·德·羅使用可移動的木質隔牆和立櫃代替傳統的磚石牆體對大廳、圖書館、自習室等不同空間進行分區,在通透開敞的空間裡,營造出一種純粹而喜悅的求知氛圍。

皇冠禮堂周圍的建築也同樣帶有外在的粗犷和内在的雅緻兩種沖突特征,這一點讓人想到凡·德·羅其人與他的作品之間的反差——他被認為是一個為人冷酷、難以親近的獨行俠,而他的作品卻溫暖、熱情,有着實實在在的包容力。我猜想,那些有興趣在秋天早晨來校園散步的訪客,看到這些黑色建築、綠色灌木叢與灰色礫石小道拼貼出來的抽象畫,可能會不自覺的産生一種身在京都參禅的錯覺吧。

包豪斯百年

皇冠禮堂内景。

在伊利諾斯理工學院工作期間,凡·德·羅也接到幾件民宅設計的委托,其中,争議最大也是最出名的一件是1951年為伊迪絲·範斯沃斯博士建造的世界首例玻璃幕牆别墅,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訪客沿着55号州際公路一路向東行駛,循着普萊諾的名額,可以不費力的來到市郊一個僅有幾棟住宅組成的迷你型城鎮。範斯沃斯住宅就坐落在福克斯河堤岸邊,一片空曠的玉米地裡。

住宅的建築結構已經縮減到隻剩一個架構,确切地說,它隻剩一間單人房和一個廁所。大面積的玻璃幕牆帶來了通透開敞的立面,也讓住戶對于個人隐私和生活基本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倍感焦慮,甚至不得以撕破臉對簿公堂,要求建築師本人修改設計方案。在命運的一連串轉折中,這棟房子最終被伊迪絲賣掉,由來自英國房地産開發商彼得·帕倫博買下,作為收藏品開放給公衆參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凡·德·羅的代表性住宅項目,帕倫博還收藏了勒·柯布西耶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作品。

包豪斯百年

範斯沃斯住宅。

湖景大道2400号(2400 lakeview avenue )是凡·德·羅操刀的最後一個住宅,于1963年完工,梅爾·吉布森的電影《女人想要什麼》在這棟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取景,男主角尼克·馬歇爾的住家就坐落于此。說起來,凡·德·羅自進入1960年代之後作品數量銳減,在湖景大道2400号落成後,他僅有三件作品問世,分别是聯邦中心(federal center)、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管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s ssa)以及直到1973年,建築師本人逝世四年後才完工的ibm廣場(one ibm plaza)。在ibm公司搬遷後,位于北瓦巴什街330号的ibm廣場被朗廷酒店收購,又經凡·德·羅的孫子、建築師迪克·羅翰(dick lohan)之手,變身為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眼下,這裡是欣賞芝加哥城市天際線的最佳場所之一。

包豪斯百年

湖景大道2400号。

還有一個隐藏的“凡·德·羅地标”,位于安大略街的藝術俱樂部大樓一角。這件作品是這位建築師作品集中最籍籍無名的一個,而且直到現在,人們也沒有找到合适的字眼為它命名,在這裡就姑且就稱之為“懸浮的樓梯”吧。

芝加哥藝術俱樂部成立于1916年,它在芝加哥衆多高檔私人俱樂部中有很高的地位,早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1929年開幕之前,這裡是美國唯一的歐洲現代藝術展覽場所,曾經承辦過畢加索和其他著名國際藝術家作品的美國本土首展。1951年,芝加哥藝術俱樂部委托凡·德·羅設計了一個簇新的展覽空間,内有畫廊、餐廳、休息室若幹,但可惜的是,展覽館在1995年被夷為平地,成為高層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地基。而兩年後開放的,位于安大略街201号的藝術俱樂部新館,不僅沿用了舊館中由凡·德·羅設計的部分室内裝潢,也把整段樓梯保留了下來,讓它繼續作為展覽廳上下層空間的銜接元件,從一面牆跳到另一面牆,創造輕盈、優雅的失重感。現在,它也被認為是藝術俱樂部最值得一看的永久藏品之一。

包豪斯百年

芝加哥藝術俱樂部裡的樓梯,與已被改為酒店的ibm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