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徐陽墓地又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進一步證明“戎人内遷伊洛”(來源:中國文物報)

作者: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

  河南伊川徐陽東周墓地位于河南省伊川縣鳴臯鎮徐陽村一帶。2013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準許,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以徐陽村為中心的順陽河及其支流兩岸台地上已發現墓葬400餘座,車馬坑15座,各時期燒窯、窖穴、灰坑數千座。

  2015以來,共發掘清理各時期墓葬150座(西周墓6座,東周墓132座),車馬坑4座,祭祀遺存9處(西周2、東周7),西周房址1座。東周時期遺存為徐陽墓地的主體遺存。

  西周時期墓葬全部為單棺,仰身直肢葬。随葬陶器為陶鬲或鬲、罐組合,個别伴出銅戈等銅器。随葬遺物均放置在頭部上方,普遍有在人的足部、頭部或口内放置貝币的現象。祭祀坑均為圓形,一座内有人骨4具,一座2具。房址為半地穴式,屋内有柱洞、竈坑等。

  東周遺存包括墓葬、車馬坑、馬牛羊頭蹄坑以及馬、豬、狗、羊等祭祀坑。東周墓葬132座,其中大型墓5座,中型墓葬12座,小型墓115座。墓向以東西為主,南北向為輔。殉馬坑或車馬坑12座。大、中型墓葬具均一棺一椁,小型墓葬具為單棺,仰身直肢葬,大中型墓葬西北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

  大型墓葬 5座

  均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口部面積20~35平方米。葬具均為一棺一椁。儲存完整墓主胸前均佩戴由水晶瑪瑙珠、環、玉器、鎏金銅牌飾等組成的串飾。随葬遺物主要有銅鼎、豆、罍、壺、盤、匜、舟、編镈、編鐘、車軎轄、簋、石編磬、陶器、玉器、金器、瑪瑙飾件、漆器、骨貝等。

河南徐陽墓地又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進一步證明“戎人内遷伊洛”(來源:中國文物報)

大型墓(17a區m10)

  15a區m6 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105°。墓口東西長5.4米,南北寬3.62~3.95米。底部長5.44~5.58米,寬4.10米,深5.6米。葬具為一棺一椁,側闆腐朽,底闆尚存。椁頂長3.45~3.52米,寬2.52米,高約1.70米。椁底闆由10根方木南北向平鋪而成,腐朽嚴重,殘長2.0~3.16米,高0.11米。木棺位于椁底中部,長2.54米,寬1.10~1.18米,東寬西窄,殘高0.13米,腐朽。棺内發現人骨1具,頭東腳西,葬式為仰身直肢。人骨頭部兩側有盤絲狀金耳環,颌下放有鎏金動物形牌飾,玉覆面,胸腹部有玉器、料珠、瑪瑙水晶環等,疑為串飾。腿部有玉圭等,随葬銅器放置在南側棺椁之間,有銅鼎、簋、壺、鬲、豆、戈、盤、舟、匜、銅車軎轄等。在西端棺椁之間發現許多漆皮,應為漆器,木胎已朽,漆皮上紋飾炫眼奪目,主要有蟠螭紋、方格紋、菱形紋等,漆箱内發現有大量的骨貝币等。該墓陪葬車馬坑位于其西北20米。

  17a區m15 為長方形豎穴土坑,20年發掘。東西向,長7.85米,寬5.50米,深6.8米。墓底長6.87米,寬5.18米。葬具為一棺一椁,椁頂及側闆腐朽,底闆尚有殘存,椁室長5.6~5.8米,寬3.85~3.90米,棺腐朽,棺外有髹漆,外有紋飾。目前已發現6具人骨,腐朽嚴重,其中五具應為殉葬者,人骨周圍放置有大量貝币。随葬器物主要有饕餮夔紋編鐘、編磬、銅骨車馬器、玉器、銅合頁、銅飾件等。墓葬周圍有陪葬車馬坑、馬坑、豬坑、狗坑等。

  17a區m10 2020年發掘,被盜擾,東西向。口部長5.40、寬4.2米。口大底小,底部長4.83米,寬3.85米。深6.0米,四壁規整,葬具一棺一椁,殘存椁底闆4塊,棺東西放置。殘存遺物有玉琮、車馬器、瑪瑙穿管等,西北陪葬車馬坑,整體搬遷。

  中型墓葬 12座

  大部分被盜擾,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口部面積10~20平方米,葬具為一棺一椁,出土遺物以銅器為主。組合為銅鼎、銅簋、陶罐,伴出銅鍑、盒、環、斧、矛、镞、盤、豆、舟、勺、劍、戈、銅車馬器、玉器等,西北部有對應車馬坑或馬牛羊頭蹄祭祀遺存。

河南徐陽墓地又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進一步證明“戎人内遷伊洛”(來源:中國文物報)

中型墓(16c區m10)

  16c區m10 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口長5.05,寬3.25,深3.93米。嚴重盜擾,葬具一棺一椁,人骨無存。随葬遺物僅存部分銅器殘片等。

  小型墓葬 115座

  均為單棺。長2.3~3.4米,寬0.9~2.5米,深1.5~4.5米。均為單棺,仰身直肢葬。東西向50座,南北向38座。部分墓中發現有用狗或馬、牛、羊頭殉牲現象。随葬遺物或置于壁龛,或置于棺内。有單耳罐、繩紋罐、圓腹罐、鬲、盆、杯、鼎、碗、盤、舟、匜、銅矛、銅帶鈎、銅镞、砺石、骨镞等。單耳罐内均為羊骨,鬲内為豬骨。器物組合主要為陶單耳罐、圓腹罐、盆,鬲、罐、盆和鼎、豆、壺組合,單耳罐内均放置羊骨,鬲内為豬骨。陶單耳罐、圓腹罐、盆和鬲、罐、盆組合伴出銅戈、矛、锛、鏟、勺、帶鈎、環、镞、車馬器、砺石、骨器、玉器等。鼎、豆、壺組合伴出石圭,偶爾伴出碗、杯、盤、舟、匜等。

河南徐陽墓地又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進一步證明“戎人内遷伊洛”(來源:中國文物報)

小型墓葬(19a區m13)

  19a區m13 豎穴土坑墓,方向19°。口小底大,口長2.2,寬0.83米,底長2.25米,寬0.86米,深2.2米。北壁距墓底0.35~0.4米處有一壁龛,壁龛寬0.5,高0.2~0.35,進深0.25米,壁龛東側延伸至墓葬東壁内。葬具為單棺,棺痕長1.84,寬0.42~0.5,殘高0.2米。随葬遺物有陶罐、盆、單耳陶罐、銅镞等。人骨1具,儲存較好,葬式為仰身直肢,女性,年齡約45-50歲。

  車馬坑 5座

  均為東周時期大中型墓葬的陪葬。清理4座,整體打包3座,餘皆尚未清理。已清理陪葬車馬坑,均為長方形土坑,東西向,葬車1~7輛,馬2~28匹,及大量馬牛羊頭蹄。

  15c區mk1馬坑位于15c區m1西北約20米。車馬坑内放置車7輛,葬馬18匹,其中四馬駕車2輛,三馬駕車2輛,兩馬駕車2輛,一輛車前無馬。車馬坑北部自東向西整齊擺放有馬頭蹄12組,牛頭蹄19組(因部分被盜擾,實際數量應該更多),羊頭蹄37組,在西北角還散亂放置一些牛、羊頭。

  此外還發掘馬、馬牛羊頭蹄、狗、豬、羊坑等遺存7處。

  馬坑1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東西向,葬馬1匹。長1.78米,寬0.75米。

  狗坑2座。呈圓形或長方形。19a區h22,略呈長方形,頸部兩側有銅環20個,應為項圈。長約1.70米,寬約0.32至0.40米,深度約0.08至0.14米。

  馬牛羊頭蹄坑2座。形狀呈方形或馬拉車形,放置馬牛羊頭蹄。19a區k1,平面呈不規則馬拉車形。前部近圓形,直徑約0.8米,深0.4米,有馬頭蹄2組;連接配接部位為長條形,長1.82,寬0.4~0.5米,深0.38米;尾部呈長方形,長1.82,寬0.72,深0.54米,發現羊頭蹄6組。

  重要意義

  徐陽墓地主體遺存為東周時期墓葬及陪葬車馬坑,随葬陶器特征與組合、以及在車馬坑或墓内放置馬牛羊頭蹄的殉牲習俗與春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戎人的文化面貌、埋葬習俗相同,與周邊乃至中原地區同時期文化面貌差别較大。出土銅禮器組合、形制及紋飾特征與洛陽中州路春秋中晚期銅器墓、南陽春秋楚彭氏家族墓、紀王崮春秋墓等同類器物基本相同,年代相近。

  徐陽墓地東周遺存與春秋時期“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的陸渾戎高度吻合,應為陸渾戎遺存。據文獻記載,伊洛河流域很早以前就有戎人部族活動。據考證陸渾戎分布的大緻範圍在今伊阙、鹿蹄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熊耳山以東區域内,涓水(即今順陽河)流域為其中心地帶。陸渾戎活動的中心地域與徐陽墓地所在的涓水(今順陽河)地理位置相符。陸渾戎自公元前638年遷入晉國“南鄙”之地伊川,至公元前525年陸渾國滅,立國伊川凡114年。陸渾戎在伊河流域活動時間與徐陽墓地春秋中晚期遺存時代基本吻合。伊洛河流域諸戎之中,陸渾稱“子”,身份雖不太高,但也是一個小諸侯國,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陪葬的車馬坑規模與其身份相符。

  綜上所述,徐陽墓地的主體遺存無論從時間、地域、規模、習俗等都可以與春秋時期活躍在這一區域的陸渾戎形成唯一對應關系。是以徐陽墓地應為陸渾戎貴族墓地,車馬坑應為陸渾戎國君或進階貴族墓的陪葬。徐陽墓地的發現證明了文獻所載“戎人内遷伊洛”的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資料。他所表現出的文化融合與嬗變,是中原華夏文明的先進與包容性的重要展現,是中華文化五千年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實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