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明代宮廷造像主要指明代永樂和宣德兩朝宮廷制作的藏式佛像,又稱“永宣宮廷造像”或“永宣造像”,由宮廷專設的造像機構制作。當時造像機構稱“佛作”,隸屬“禦用監”。所造之像主要用于賞賜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多封衆建”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宮廷造像融合漢藏兩種藝術因素于一體,整體造型完美,材質優良,雕工細膩,技藝純熟,雍容華貴,流光溢彩,具有宗教、曆史、藝術和科學多方面價值。

中原宮廷、明代永樂(公元1403—1424年)、高27厘米·黃銅鎏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此像為供奉在宮廷專屬或贊助的寺廟的金銅佛像。永樂一朝,佛教造像金光燦爛,工藝精湛,深具皇家氣派,貴為後世典範。釋迦佛神态莊嚴和悅,螺發高髻,面部寬平,具有明顯漢人審美特征。軀體結構勻稱,寬肩細腰,肌膚豐滿圓潤,造型端莊大方,細部刻畫精細入微。着袒右袈裟,衣紋采取中原地區表現手法,衣褶起伏自然,優美流暢,質感頗強。此相右手直伸下垂結降魔印,左手橫置左足上結禅定印,跏趺端坐。相傳釋迦在修行成道時,有魔王不斷前來擾亂,以期阻止釋迦的清修。後來釋迦即以右手指觸地,令大地為證,于是地神出來證明釋迦已經修成佛道,終于使魔王懼伏,故此印相稱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觸地,是以又稱為觸地印,表示釋迦在成道以前的過去生中,為了衆生犧牲了自己的一切,這些唯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下承仰覆蓮座,造型規範,裝飾講究,座壁滿飾一周蓮花瓣,蓮瓣飽滿有力,細長圓鼓,瓣尖雕有立體感極強的卷雲紋,上下邊緣又各飾一周大小一緻的圓形聯珠紋。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中原宮廷

明代永樂(公元1403—1424年)

高23厘米·黃銅鎏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毗盧巴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藏傳佛教薩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師。此像作典型的密修梵僧打扮,戴花蔓冠,雙目圓鼓,面頰及下颌有螺卷胡須,耳後有飄帶揚起,與渾圓厚重的大耳韨相呼應。頸戴項圈,胸前飾璎珞,手足有钏镯裝飾。右手當胸,左手高舉,食指指天,表現毗盧巴曾與賣酒女打賭以手定住太陽時的情景。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此像遊戲坐姿,身體運轉自然,軀體及四肢粗壯有力。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明代永樂(1403—1424年)

高21厘米·黃銅鎏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如意輪觀音為觀音菩薩的報身,即俗話說的菩薩真身。觀音頭部微微低垂,雙眉上揚,雙眼微合,嘴唇緊閉,上身向右傾斜,頭向左傾,神情娴靜而自然,肢體妖娆,動感十足,造型完美,工藝精湛。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高19.5厘米·換銅鎏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摩利支天是佛教護法菩薩,摩利支天的梵文"摩利支"意為光明,是以在藏地被稱為“光明天母”,具有廣大自在神通,念其名号能速離災厄,誦其咒語能夠隐身免受諸難,在西藏聲望很高。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說明牌标此像四面,但實際看到的隻有三面,不知腦後是否還有一面,但一般均為三面六臂或三面八臂。每面各三目,微睜,雙眉彎曲,大耳垂肩,并佩大圓耳珰;頭頂梳高發髻,發髻頂端有飾物,各面均戴寶冠;其上身袒露,頸部佩戴項圈、璎珞等,精緻華美;左右各四臂,均飾有臂钏、手钏,最前兩臂于胸前結印,其餘六臂各于體側結印及持物(部分已失),肩披披帛,披帛分别繞過手臂垂于體側;下身衣紋流暢自然,極具裝飾性,結跏趺坐于野豬(已失)所托蓮花寶座之上,戴足钏。整尊造像造型端莊、工整,制作工藝精良,裝飾手法繁複。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摩利支天的演化很有意思,他原本是印度古代婆羅門教中的神祇,是創造神大梵天的七子之一,佛教在形成時将其改造為護法諸天,但何以演化為女神則無法确知。漢傳佛教中的摩利支天信仰始自南北朝時期漢譯“摩利支天經”的出現,元明之際,更是由佛入道,演化成了道教的鬥姥元君。9世紀,摩利支天作為真言宗、天台宗的神祇來到日本。由于具有極大的威力和隐形的神通,因而受到武士階層的推崇,被奉為武士守護神,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進入江戶時代之後,武士階層逐漸沒落,摩利支天的身份也随之變化,與辯才天、大黑天一起組成守護财富的“三天”,進入商人的神龛。

高19.8厘米·黃銅鎏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藏傳佛教“三怙主”中的觀音像為四臂觀音像,藏語稱“奇木格”。此觀音一頭四臂,一頭表通達法性,四臂表四無量心,手印表不住涅盤,雙跏趺表不住生死。頭戴五佛冠,表五智,以阿彌陀佛為頂嚴,發黑色結髻,表不染。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表智慧與友善合一雙運;右手持珠,表救度衆生出脫輪回;左手拈八瓣蓮花與耳際齊,表清淨無惱,u字形寶缯飄拂在耳際。面相豐滿,柳葉細眉微微彎曲,雙目微閉,自然下視,小口緊閉,表情呈慈悲像。以菩薩慧眼凝視衆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觀音身着天衣,全身用花蔓裝飾,上肩穿戴有動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象征偉大的慈心與悲心,結跏趺坐于蓮座上。

明代成化(公元1465—1487年)

高148厘米·夾纻/漆金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此像與基座分體塑造,螺發上有肉髻,五官輪廓圓熟,面相豐滿,表情深沉内省。身着袒右肩大衣,前胸有“卍”字形,衣紋的起伏明顯,富有立體感,比例勻稱,動态舒展,結跏趺坐于蓮台上,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是為說法印,表現了釋迦牟尼在法會上說法開講時的瞬間。此像工藝樸素大方,雄渾有力,蓮瓣呈寶妝紋飾,富麗堂皇。

佛韻·明代宮廷佛造像賞析釋迦牟尼毗盧巴如意輪觀音摩利支天四臂觀音釋迦牟尼

幹漆夾纻工藝是一項古老的手工技藝,它采用幹漆,苎麻,五彩石粉等為原料,經過烘幹,打磨,夾纻等48道工序完成。後世稱幹漆夾纻為“脫胎”或“脫沙”即脫胎漆器。造像時先用泥塑成形,再以麻布貼于泥模上,然後層層慢慢塗漆,至所需厚度時,待漆幹燥凝固後,再除去其中的泥土,在表面上貼飾裝銮,即成相好莊嚴的夾纻像。 經過幹漆夾纻工藝的處理,佛像色彩鮮豔,呈現出一種光潤亮澤的質感,并且不宜開裂,變形,能更好地儲存佛像原本的神韻,細膩的紋路和流暢的衣紋。

注一: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二: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