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作為小區配套學校,很多人對剛建成的蘇州工業園區第三實驗國小持觀望态度:學校位置僻靜、外來務勞工員子女生源居多、家庭教育支援有限、教師年輕缺少經驗、第一年招生隻有300名學生……
這樣一所各方面起點一般的建立校,要在短時間内辦好恐怕很難。
然而出乎多數人意料,這所學校僅用了4年時間,就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優質校。學校發展的秘訣究竟在哪兒?
用校長顧超的話說就是:“身處高科技園區,學校發展自然不能遊離之外,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從小在孩子們心中植下科創教育的種子,理應成為學校發展的題中之義。”
4年來,第三實驗國小以科創教育為突破口,讓科創進校園,用豐富多樣的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優質、個性化的成長“養料”;同時推動科創教育走進課堂,不斷深化課堂改革,推動高品質教與學。
科創教育走進課堂主陣地
最近,第三實驗國小家長趙勇和孩子完成了一項看似“不務正業”的暑期作業——在不使用任何現成組裝材料和動力裝置的前提下,設計了一款可以運動的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他和孩子卻都樂在其中,“孩子雖然花了時間‘玩’,但學習興趣越來越高,這樣的玩耍我舉雙手贊成,多多益善。”
玩得好,還能學得棒?
在第三實驗國小的教師們看來,這其中的奧秘在于讓科創教育真正走向主課堂,“真做”科創教育。與其他學校把科創教育作為“錦上添花”的事兒,隻活躍在課外和社團活動不同,在第三實驗國小,科創教育的根基和主陣地在課堂。
以學為中心,注重引導學生用證據思考、自覺使用科學思辨方法,科創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從學習結果導向走向過程導向,從關注知識積累轉向能力提升。
如何變革傳統課堂,使之能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學校教師将改革之刃指向教材,通過對教材内容的研究統整,實作了“新瓶裝舊酒”。
做了31年科學課教師的顧超帶領教師開始探索,嘗試以研究問題為導向,對教材内容進行重構。
以四年級下冊電路單元為例,按照教材安排,該單元分為“電和我們的生活”“點亮小燈泡”“簡易電路”等8小節内容,需要7個課時。對照課标要求,老師們決定以如何讓小燈泡亮起來、如何設計房間照片、如何安全用電、如何搭建信号燈4課時替代原有的教材課時安排。
對标課程标準,教師發現,将适合的内容進行主題化、問題化、項目化設計,學生不僅學得有趣,更能學得深入。
如今,這個建校僅4年的學校,對一到五年級的科學課教材都完成了校本化“改造”。每個新學期,第三實驗國小的科學教師們,都要對照課标和教材内容,持續進行單元統整,改進項目式學習内容。如今,這些集體智慧成為學校開展國家課程的遵循。
從堂外開花轉變為課内紮根,這場探索并不容易。顧超表示,做好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需要教師團隊克服巨大的教學慣性,重新對待教材和課标,“我們要弄清楚教材編寫有哪些意圖,課程标準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讓項目化後的科學課依然符合這些标準等”。
每門學科都蘊含科創資源
科創教育隻存在于資訊技術課、科學課和綜合實踐課裡嗎?
第三實驗國小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每門學科都蘊含着豐富的科創教育資源!”這場從科學課堂起步的科創教育也由此拓展到了更多學科。
在三年級第一學期的課堂上,國文教師王夢萱以“詩歌文學社‘小編輯’”為課題,進行了一次項目式教學設計。
對詩歌進行主題分類、編輯文章和圖檔、進行版面設計、完成裝幀設計和展示彙報……這堂從教材出發、又超越教材的國文課,整合起了學校國文、美術等學科教師力量,讓孩子們體驗到了跨學科學習的魅力。
美術課堂上也有科創資源。
如何按照時間遠近記錄下事情,如何差別出事情的重要性,從别人的繩結中你能看出什麼?從問題出發,美術教師陳思佳開發了課程“結繩記事”,分發給孩子們繩線,讓他們在動手和分享中走近這一古老的記事方法。到今天,四年級學生小新還珍藏着這條五彩斑斓的繩子。
研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标準》,梳理了各個階段美術知識達标要求後,去年陳思佳還成功申請到了“基于中國傳統圖案傳承與創新的美術特色資源開發”研究課題。
“從科學課堂探索而來,我們越來越體會到,科創教育的本質不在于新技術、新工具,而在于是否關注到了學生創新精神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校教導主任沈松明介紹,更多教師開始把科創作為課程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問題式研究和項目化學習,讓學生既達到相關課程标準要求,又通過表達、交流、協作等,促進核心素養發展。
老師們改變了教,那麼,真實的學習是否發生了?
2018年開始,為了進行追蹤評估,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姚繼軍對此進行了一項循證研究,評估對象為全校的項目化學習課程。
在研究中,姚繼軍和團隊以同區某國小作為對照組,第三實驗國小作為實驗組。實驗初期,兩校學生在課堂成績、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沒有呈現出顯著差異。随着實驗推進,姚繼軍發現:“第三實驗國小的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更強。與普通課程相比,學生對開展項目化學習的課堂評價更高。”
頂層設計確定實施路徑
方向有了,團隊有了,如何在實施中確定科創教育不跑偏?
從頂層出發,第三實驗國小建構起了對課程的三維目标:通過健康、性格、科技幫助孩子學會控制生活;通過友誼、自然、藝術幫助孩子享受生活;通過曆史、科學、哲學幫助孩子了解生活。
“每個老師都需要把這三個目标謹記于心,努力從這三個次元幫助孩子成為健康快樂、心智自由的探索者和思考者。”學校steam項目負責人倪淵說。
以校本化課程“橋”為例,課程内容包括認識中外各類橋梁,團隊合作完成橋梁的搭建、設計和展示等。從這一課程的目标次元來看,指向的是幫助孩子控制生活和了解生活。
與很多學校零散的校本課程開發不同,在第三實驗國小,以科創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基本實作了序列化,并且主要利用節省下來的課堂時間開展。
“對适宜開展項目化學習的教材内容進行統整後,教與學的效率都提高了,課時安排要比教材安排的更少。”多餘的時間拿來做什麼?顧超和老師們開始了新思考。
“科創教育的核心是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是以,節省下的寶貴時間決不能用來趕教學進度或者刷題練習,我們鼓勵老師積極進行項目式學習課程的開發。”顧超介紹,為了幫助老師們從“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學校編寫了教師教育訓練手冊,為項目式學習設計、組織和開展等提供精确指導。
“課程前十分鐘,先用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随後十分鐘,可以用小組自由讨論啟發學生思考,進入課堂核心環節後,教師應以探究者和解釋者的身份,指導學生完成相關設計與制作……”今年暑假,學校又迎來了一批新教師,在入職教育訓練中,倪淵重點解決教師們對什麼是基于問題的學習、怎樣開發課程、怎樣布置作業等問題的困惑。
從陽澄湖畔不被看好的建立校,再到教師、學生成長的新樂園,科創教育為擎,正牽引着這裡發生更大的改變。
“‘雙減’的本質是向教育教學規律的回歸。而在我們學校,通過立足科創教育撬動起的教與學全面改變,緩解了家長焦慮,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師生興趣,正是‘雙減’可能實作的路徑之一。”倪淵說,從薄弱校到優質校,第三實驗國小的轉身也印證着,回歸教育教學常識與規律,将為學校釋放更大内生動力。
作者:本報記者 梁丹
《中國教育報》2021年09月08日第6版 版名:校長周刊·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