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前,“中國水稻科學之父”丁穎用一本書影響了世界一生。62年前,他的學生黃耀祥借了一種“半矮稈水稻”開始了農業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10月23日,全産業鍊人士齊聚院士之鄉江門開平,暢談稻米,推動絲米産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當日,《中國水稻栽培學》出版60周年暨2021年廣東省絲苗稻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以下簡稱大會)成功召開。江門開平是中國半矮稈水稻之父黃耀祥院士的故鄉,也是廣東省的農業大市。全市優質稻播種面積253萬畝,其中98%以上為絲米。全市絲米年産量91.26萬噸,約占大灣區的32%,有“中國優質絲米之鄉”“廣東第一田”的美譽。
大會圍繞深入推進“廣東壯苗工程”、打造廣東四妙大米品牌,着力建構以科學為先導,夯實綠色農業、品質農業、科技農業,加快廣東大米産業發展,有效保障廣東糧食安全,實作富民興業重要目标的産業融合發展新模式。
鄭在會上發言。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鄭強調,“廣東要做好産業鍊、價值鍊、供應鍊‘三鍊協同’,推動優糧、優産、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關聯”,建構從原糧到成品、從産區到銷區、從田間到餐桌的‘大糧’、‘大産業’、‘大流通’格局,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大會為絲米産業發展成果提供了全方位展示平台,回應了全國乃至世界對優質米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關切。
回顧:2021廣東絲米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成功召開。
弘揚事業,開拓未來
傳承丁穎科研精神,努力提高糧食和種子品質。
中國水稻科學之父丁穎。
196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擔任《中國水稻栽培學》主編,系統總結水稻栽培生産實踐中的成果,論證華南野生稻起源理論。這本書的出版标志着中國第一部水稻理論專著的誕生。
195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江門開平人黃耀祥帶領團隊培育出中國第一個矮稈水稻品種“方矮”,比國際水稻研究所選育的第一個矮稈水稻品種“IR8”早了7年,水稻産量提高了20%-30%。
《中國水稻栽培》出版于1961年。
這本偉大的著作出版60年後,水稻的研究和開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水稻栽培學》出版至今已有60年。智慧書寫“稻”之路,院士的成就和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農學家。
“我們借此機會向丁老緻敬,感謝他對水稻産業的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萬建民院士、中國科學院原錢院士、中國工程院胡培松院士專門錄制視訊表示祝賀。當日下午,為紀念《中國水稻栽培》出版60周年,用科技智慧賦能絲米産業發展,廣東絲米産業高品質發展高峰論壇(以下簡稱論壇)隆重舉行。
劉耀光在論壇上發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彙聚智慧,傳承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闡述了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稻育種中的作用。他提出,基因編輯技術對于編輯水稻基因,進而增強抗稻瘟病能力,快速培育兩系雜交稻溫敏不育系,精細調控稻米直鍊澱粉含量和食用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王豐回顧了中國水稻研究的發展。
“在丁老著作的基礎上,我國在水稻品種起源、遺傳研究、栽培技術、水稻育種和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王豐研究所指出,60年來,我國水稻總産量增長率達到295.0%,全國水稻種植面積增長14.47%。“中國糧食真的能養活中國人”。
張桂泉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桂泉根據水稻品種的遺傳基礎、品種特性和育種方法,将水稻品種分為五代。“從普通高稈水稻到籼粳亞種間雜交水稻,研究人員還将研究水稻的替代問題,并着手解決高産優質的目标。”
此外,方福平還闡述了水稻功能性成分的研究相關内容。周文斌詳細介紹了水稻種質資源的現狀;張劍福就再生稻新品種的培育和應用發表了主旨演講。
找米,悟米,攤米,不止米。如今,廣東優質水稻聯合育種研究蓬勃發展。2004-2017年,育成和審定的水稻品種優質率達到63.78%,稻米品質達到優質3級以上國家标準的優質水稻品種比例為74%,居全國首位。
鐘月強新
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實作優糧優産。
今年,廣東積極推進“廣東強種芯”工程,着力解決種業“瓶頸”問題。“廣東在水稻矮化育種、優質稻育種、雜交水稻育種和超級稻育種研究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王豐動情地說。
根據國家水稻資料中心的資料,在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6個正常籼稻品種中,有4個是在廣東育成的,另外2個與廣東品種有關,要麼是“廣東制造”,要麼是“廣東核心”。
客人們正在仔細閱讀展闆。
大會現場設定了國際高端優質稻(籼稻)品種現場展示觀摩區,全面展示了60年來廣東水稻種業科技創新成果和廣東絲米産業發展概況。
客人正在現場展示區進行調查。
廣東省絲綢大米産業聯盟主席林青山帶領嘉賓走進品種展示場。客人們被茂盛的大米包圍着。“19香長勢良好,風大仍能保持較強的抗倒伏能力。”“這個品種不錯,接下來我要試試。”共納入田間展示的正常水稻品種有李香占、湘早四妙等近60個品種,雜交水稻品種有優033、勝優19湘等。
水稻品種成果轉化與産業化發展合作簽約儀式。
為推動廣東優質稻良種科技成果轉化,擴大優質稻新品種種植範圍,延伸絲綢、種苗、水稻産業鍊,大會舉行水稻品種轉化與産業化發展合作簽約儀式。廣東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廣東仙美種苗有限公司簽訂架構合作協定,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華茂高新種業有限公司、廣東金稻種業有限公司也通過簽約達成一系列合作。
王福祥在會上發言。
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福祥指出,水稻育種要在優質上有所突破,加強優良品種選育,進一步加強水稻種質資源保護,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力争選育出一批優質、高産、抗逆性強、适應性廣、加工性能好、易收獲的突破性新品種,同時加強老品種的提純、重裝和性狀改良,滿足生産需求。
品牌上司
延伸絲苗稻産業鍊,促進好糧好價。
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高度重視廣東農産品品牌建設。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積極加強對絲米品牌示範基地的支援和培育,加強絲米産品品質管控。每一個絲米品牌都在朝着提升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樹立廣東絲米品牌标杆的目标前進。
建構廣東絲米産業鍊标準,簽約廣東絲米品牌共建。圖檔由通訊員南方農村報提供
為進一步提高絲米産品品質,加快絲米産業規模化、标準化發展,大會啟動了廣東絲米産業鍊标準建設和廣東絲米品牌簽約工作,涉及良種培育、良法推廣、農産品供應鍊建設、農産品品牌營運等多個方面,打造了涵蓋大米生産、加工、倉儲、運輸、銷售各個環節的行業标準。
大會還啟動了第二屆廣東國際名優稻米(籼稻)金獎評審活動,征集了108個高端籼稻品種,分别在開平和肇慶進行展示。大賽還為絲米種植企業提供了點對點技術交流的機會,推動其提高優質米種植生産技術,為參賽企業提升絲米品種和品牌價值提供一站式交流平台。
據悉,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近日組織開展了廣東四妙大米品牌示範基地評選工作,并于10月8日公布了2021年廣東四妙大米品牌示範基地名單,40個品牌示範基地上榜。會上,廣州市從化區、汕頭市潮陽區、河源市龍川縣、雲浮市羅定市、汕尾市海豐縣、江門市新會區8個四妙大米品牌基地獲牌。
頒獎儀式。
獎勵基地名單。
為拓展廣東絲米市場,廣東絲米産業聯盟與3家采購商簽訂購銷協定,促進了廣東絲米銷售,增加了種植戶收入,實作了優糧優價。現場還舉行了四妙米新拍賣會,拍賣所得部分款項将捐贈給廣東省團委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小型公益拍賣師特别獎,用于開展青少年農耕文化和科普主題活動。據了解,11月5日至6日,四妙米文創系列活動将在開平市舉辦;11月12日至15日,四妙大米産銷對接活動将在第十九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上舉行。
苗米的新産品被熱拍。
林青山表示,推出“廣東四妙米”省級公用品牌,激活市場主體,培育龍頭企業,需要政府雙輪驅動、市場創新,将多重“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
展望未來
廣東思邈譜寫精品糧食新篇章。
開平稻田風光。
“要打造“廣東四妙米”等區域公用品牌,進一步發揮“廣東四妙米”區域公用品牌作用,推動“廣東四妙米”産業帶和産業園區發展。”10月1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廣東省糧食安全和應急物資保障“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提升食品産業品質效益的發展目标。廣東四妙稻品牌培育也被寫入規劃。
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興偉也強調,“要注重流通促生産,進一步提升廣東四妙米的品牌價值,做到優質優價,讓廣東四妙米賣個好價錢,讓農民增收緻富。"
廚師把絲苗米做成鳝魚飯,吸引了很多消費者。
2018年,廣東四妙米業聯盟成立,是廣東四妙米業唯一的行業性、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目前聯盟成員機關近200家。目前,聯盟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廣東省農村産權交易所等機關共認定廣東四妙稻16個品種,省内已獲批建立19個省級四妙稻現代農業産業園,為推進廣東四妙稻品牌建設奠定了基礎。
此前,廣東四妙米曾啟動品牌打造“第一站”。9月19日,2021廣東四妙米文化節在廣東鄉村振興文化服務産業園舉行,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和糧食安全的決策部署,提升廣東四妙米品牌影響力。
劉耀光說,這次大會意義重大,是對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的傳承,也是對水稻發展前景和廣東四妙大米品牌建設的展望。與此同時,省政府副秘書長鄭再次強調,廣東四妙米品牌建設要繼續打好科技、産業、市場、文化“四張牌”。此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興偉在公開場合表示,“賣得好提高生産水準”将促進糧食生産。廣東鳳梨和廣東荔枝在營銷上的成功,是一套可以效仿的經驗和做法。
現場展示絲綢和大米産品。
在大會的推動下,未來廣東将繼續發揮糧食種質資源優勢,立足全産業鍊發展,依托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種子協會、廣東省絲稻産業聯盟等科研機構和社會力量,着力打造絲稻産業叢集,做好“糧食第一喂尾”“農業第一喂尾”的大文章。
【協調人】麥錢明、李小玢、董宇
【宣傳協調】葉香玲趙徐琪
[記者]李佳佳
【攝影】柯蔡謝李木玉
【來源】南方農村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