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誘食劑與魚對食物的選擇
誘食劑是魚餌的靈魂.這是的魚人的共識.它主要作用于魚類的化學感受器(嗅覺與味覺).而嗅覺 的感覺距離要比它的視覺遠得多,
誘食劑可分營養型與非營養型,營養型主要包括氨基破、脂肪酸.鹽類,核酸類、甜菜城等.非營養型以激素為主(體内和體外激素)。
誘食劑大都是分子量較低、鍊較短且直的兩性化學物質.它們能溶于水而且大都不具揮發性.這個“不具揮發性”的特點,足以提醒我們再不要用自己的鼻子替代魚兒的嗅感.因為人類産生的嗅感都是來自具有揮發性的物質。
我們常用的餌料(如各種糧食作物)大都含有誘食成份,隻是入水後,要經曆一個較長時間的“浸出”過程.兌入人工合成的誘食劑後,則直接在水中擴散,因而使魚較快地産生嗅感并作出“應答反應”
誘食劑的載體,則可根據不同對象魚,來調整顔色、粘度、霧化程度,大小,軟硬以及形态等實體特征。
魚兒對餌料的選擇,遵從“最适索餌理論”原則。
第二部分.對鲫、鯉誘食劑的研究
一、鲫、鯉誘食劑存在于天然水體之中
動物和昆蟲,對其生存具有價值的化學物質都有特殊的感受性.駱駝能嗅出空氣中極為稀薄的水分子,因而能在荒漠中迅速、準确地發現水源;人對丁硫醇的厭悉,避免了進食腐敗變質的食物;蠶之是以吃桑葉,是因為桑葉中含有檸檬醛、已烯醇及異栎素等.蠶進食加有這些化學物質的人工飼料,猶如吃桑葉一樣津津有味,人們對鲫、鯉誘食劑的研究,就是基于動物有這種特殊的感受性。
用酒誘魚是我們最常用的垂釣手段.但釣魚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天然水體中也有酒的存在。
有從産生一一擴散一一變化-一消失的反反複複的,卻又是靜悄悄的過程.實驗中使我驚奇地發現:在天然水體中,與酒同時産生、同時擴散、同時(可能存在先後順序)被鲫、鯉嗅覺和味覺所接受到的,以氨基酸為代表的其它營養物質,才是鲫、鯉覓食的真正目标。酒味兒實際上隻充當了鲫、覓食的向導
十多年前,春夏之交,我去武昌南湖釣魚。釣位上堆放着從湖中撈起的水草,已放置一周左右。當我移開水草準備放置坐椅時,一股濃烈的酒香味兒沖進了我的鼻子。次日,我去位于南湖湖畔的中南民族學院
化學系,向教授請教。想弄清這個酒香味兒與“酒米誘魚”有無聯系。
問:湖中水草死後,會不會變成酒?
答(沉思3.5秒後)會。酒是在酶(曲)的參預下用發酵法産生的。發酵是一個複雜的、通過微
的生化反應過程。其原料為澱粉。反應步驟大緻如下:
(ch100s)n-c6h120 c6h;0h+co2
澱粉--葡萄糖 --乙醇(酒)--二氧化碳 、
1)潮泊中的水生植物含有澱粉:
(2)湖泊中存在多種多樣的酶;
(3)水中含氧量僅為大氣中的1/30左右,存在發酵條件[難過]4)春夏之交,水溫較高,存在溫度條件。酒與水是互溶關系,酒分子可在水中無限地擴散,其濃度在擴散過程中被稀釋,不可能會溢出水面而揮發到空氣之中,而被我們嗅到;
(5)在一定條件下,微生物會對其繼續分解而生成甲醛,每分解1摩爾的乙醇,要消耗1.5摩爾的氧.
2 ch-ch.oh+302 +3(ch o)+co+3h20
乙醇-氧-甲醛-二氧化碳-水
在這一生化反應過程中,酒不是唯一産品。就是以澱粉含量較高的谷物加工的酒,在發酵液中,乙醇含量也僅為10~15%.與其共生的其它産品是多種氨基酸、葉酸、泛酸、煙酸、膽堿、多種維生素以及鈉、鉀、鈣、磷等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這些魚類所需的營養物與酒同時産生、同時擴散、同時刺激鲫、鯉産生嗅感。當乙醇分子在水中擴散時,不管它是湖中的自然産物還是釣魚人設下的圈套,鲫、鯉都把它作為食物出現的信号而遊向食物源。
如果将上述生成物分兩組進行實驗,會得出如下結果:
(1)鲫、鯉對酒面團的反應是:聞味兒即來,轉幾圈就走:
(2)鲫、鯉對氨基酸及其它營養物合成的面團的反應是:聞味兒即來,來則必吃;
(3)将兩種面團同時吊入大水族箱的兩個角落進行對比實驗,鲫、鯉的反應是:圍兩面團俯首翹尾覓食。最終集中于氨基酸面團的四周,“輪番啄咬”。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乙醇隻對鲫、鯉的嗅覺構成刺激并産生興奮性反應。而對味覺的刺激隻産生抑制性反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以酒米搭窩時,鈎上的釣餌最好采用非乙醇餌料。
如果以日本對誘食劑的定量标準一機關時間内,實驗魚的觸球次數一一來評判,酒面團算不上誘食劑。因為實驗魚不觸球(不啄咬)。
這個實驗還告訴我們,盲目地從陸地上取材,以人的嗅感來判斷魚餌的優劣是片面的。隻有“深入“”水中,了解天然誘食劑的形成過程及誘魚機理,然後以相應的陸生生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進行“仿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看來,學一點“水化學”知識,對咱們釣魚人來說,絕不是多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