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質帝的小聰明,與秦始皇、漢武帝、康熙帝的大聰明

作者:至履歷史

漢質帝劉瓒即位時,年僅八歲,朝政大權掌控在外戚梁冀手中。梁冀為人驕橫跋扈,漢質帝年紀雖然尚小,對此卻也看得清楚,在一次朝會上,看着梁冀對身邊的人說:“此跋扈将軍也。”梁冀是以懷恨在心,不久就讓人毒死了漢質帝(年僅九歲)。

漢質帝的小聰明,與秦始皇、漢武帝、康熙帝的大聰明

對于漢質帝被權臣毒殺這一曆史事件,康熙帝曾評論說:“漢質帝沖齡臨禦,能識梁冀之奸,固為聰穎。第遽目之,曰‘此跋扈将軍也。’遂為所毒。聰穎而不善韬晦,适足以為害矣。”可謂一言中的、入木三分。

康熙帝的這一評論,實際上也是他自己的經驗之談。

康熙帝即位時,年僅八歲,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輔政。

鳌拜為人居功自傲,盛氣淩人,在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履行誓詞,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驕橫和專權的野心。他位在四大輔臣最末,卻不甘人後,處處越位抓權,與其他幾位輔臣并不相容,也不把康熙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

康熙六年,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大赦天下。但僅十天後,鳌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面對這種情況,康熙并未正面與鳌拜直接對抗,而是暗中籌劃,積聚力量,然後突然出手,一舉将鳌拜制服,并鏟除了鳌拜的黨羽勢力,進而真正實作親政,進而成長為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千古一帝”。

漢質帝的小聰明,與秦始皇、漢武帝、康熙帝的大聰明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還有兩位皇帝可稱“千古一帝”,即秦始皇和漢武帝。有意思的是,在秦始皇和漢武帝即位之初,他們也曾與康熙帝、漢質帝類似,遇到因為受權臣鉗制而無法親政的情況。

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繼承王位時,年僅十三歲,朝政權力掌控在丞相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的母親趙姬“藕斷絲連”,有婚外情。後來,呂不韋擔心自己與趙姬的婚外情被發覺,對自己政治前途不利,便讓門客嫪毐冒充太監,入宮伺候趙姬。

趙姬與嫪毐在後宮淫亂多年,還明目張膽地又替秦王嬴政生下了兩個弟弟。在此期間,嫪毐也借助着趙姬的支援,被封為長信侯,蓄養門客,拉攏黨羽,形成一股強大的且對秦王嬴政極為不利的勢力。

對于這一切,秦王嬴政都心知肚明,一直看在眼裡,但由于他還沒有成年,未能親政,故而一直隐忍不發。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雍城蕲年宮舉行冠禮,這标志着秦王嬴政正式親政。

親政之後,秦王嬴政這才果斷采取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嫪毐的勢力,并罷免了呂不韋的丞相之職,讓其回到封地養老,後來又将其放逐去巴蜀。在去巴蜀的途中,呂不韋自殺身亡。

漢質帝的小聰明,與秦始皇、漢武帝、康熙帝的大聰明

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繼位,年紀雖然已經不小,但當時西漢的朝政大權還是掌控在窦太後手中。

窦太後笃信黃老學說,當時有個儒生,隻是因為在窦太後面前說了一句貶低黃老之學的話,就差點被處死。

漢武帝即位之後,想要以儒術來加強中央集權,任用趙绾、王臧等儒生。而窦太後卻下令有關部門把他們打入大牢進行審查,迫使趙绾、王臧自殺。

趙绾、王臧自殺,對漢武帝的打擊很大,至少是讓他認識到,朝政大權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漢武帝并沒有是以而與窦太後分庭抗禮,或對窦太後出言不遜,相反,他反而對窦太後更加“敬重”,言聽計從,直到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後去世,漢武帝這才真正得以掌握大權,開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漢質帝的小聰明,與秦始皇、漢武帝、康熙帝的大聰明

總之,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康熙帝在即位之初,都曾面臨着與漢質帝相似的問題,但秦始皇、漢武帝和康熙帝的應對政策,與漢質帝顯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他們都知道,在自己羽翼未豐、力量還不足以掌控大局的情況下,隻能韬光養晦,以待時機。

這是秦始皇、漢武帝、康熙與漢質帝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康熙之是以能夠成長為千古一帝,而漢質帝卻隻能當短命天子的重要原因。

史家說,漢質帝“少而聰慧”。但我以為,與秦始皇、漢武帝和康熙帝這幾位中國曆史的“千古一帝”相比,他的聰慧,隻是小聰明罷了;秦始皇、漢武帝和康熙帝在即位之初的韬光養晦,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實際上,不僅僅是要成為一名有所作為的帝王該如此,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為人處事也該如此。一個人,隻是聰穎,隻有較高的智商,顯然是不夠的,他還必須具有高超的情商,要懂得韬光養晦。否則,隻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了卿卿性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