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年研發飛天作業系統 阿裡雲成新實體經濟基礎設施

1月3日,阿裡巴巴集團披露其2016年度納稅238億元,帶動平台納稅超過2000億元,十年來不計成本投入研發的雲計算平台成為全球最大的三家雲服務商之一。這一連串的數字釋出從側面回應了最近風口上的虛拟和實體經濟之争:本就沒有虛拟和實體之别,新技術和新能源正在成為新實體經濟的創新當擔。

十年研發飛天作業系統 阿裡雲成新實體經濟基礎設施

<b>中國制造遇上科技浪潮</b>

這個世界正在習慣于網際網路接管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無人駕駛、虛拟現實、無人機......這些似乎離距離印象中的勞動密集型産越來越遠,但具體到一家制造業工廠能否用上這些炫酷的黑科技?“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我們就可以節省上千萬的生産成本。”生産矽片的協鑫光伏就在使用炫酷黑科技來提升利潤。

“機器切壞了一片,我們就多付出了一片的成本。”協鑫光伏通過分析切片裝置回傳的資料,尋找提高良品率的關鍵,成為同類企業中的先行者。這和國際大廠的思路一緻,ge也在分析發動機回傳的海量資料,來監控和優化生産流程,實作利潤率的提高。

來到徐工集團的廠房,這裡與德國描繪的工業4.0藍圖似乎一模一樣。機械手準确迅速得執行着程式設定的指令,裝置上安裝的傳感器給背景回傳實時資料,計算平台對曆史資料和實時資料進行分析,并修正生産程式的輸出。

資料和計算正在解決制造業的關鍵問題,但并沒有設定高聳的資本門檻,不管是大廠還是小作坊,似乎都能受益于科技創新的普惠。遠在舟山漁場的漁民,也開始對漁業、洋流和氣象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依靠資料分析結果來規劃捕撈路線。

有趣的是,這些大小工廠使用正是網際網路“生”出來的科技成果。阿裡巴巴為了支撐龐大的電商平台,打造了中國最大的雲計算平台,這也成為了中國制造的轉型基礎,因為工廠們終于可以“即開即得”的獲得計算裝置資料的能力,并且這樣的計算能力并不需要付出海量的資本投入。

阿裡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作業系統飛天,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萬級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以線上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

十年研發飛天作業系統 阿裡雲成新實體經濟基礎設施

這也是德國工業4.0模型的基礎。波士頓咨詢在2016年釋出的一項報告中分析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制造中心,以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工業4.0新技術将成為制造業提升效能的關鍵。

如果要給這個趨勢一個市值,波士頓咨詢認為這将是6萬億的大生意,“基于雲計算為社會帶來的強大計算能力,人工智能将為中國制造業帶來25%的生産效率提升。”

<b>用“新實體經濟”來定義“軟”和“硬”結合</b>

珠三角的小工廠可能對網際網路有更深刻的産業認知,因為那裡正在經曆龐大的“自動化變革”,用機器人來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制造出品質更好的商品,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也成為推動工廠們技術進步的一道曙光。

和機器人一樣暢銷的還有傳感器。珠三角的小工廠也開始效仿ge這類跨國企業,給機械臂裝上大大小小數十個傳感器,來收集生産過程中的所有有用資料。因為資料的存儲和計算成本已經不再是大廠才能承受,工廠主們敲打電腦之後就能知道,他們不再需要花費巨大成本、不需要招聘運維人員,也能用上新聞裡說的大資料和雲計算。

來自網際網路的雲計算技術無疑為制造業的技術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把已經梳理好的行業最佳實踐、已經走通的解決方案做成一攬子解決方案,讓工廠主們用更簡單透明的方式選擇,采用雲的部署方式,實施也更快,資金壓力也随之降低。

“ge的發動機有幾十個傳感器,但它不是為了加傳感器,而是為了收集資料。發動機可以說是實體經濟,但是加進去的資料不能把他看作是虛拟經濟。”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達過類似觀點。

使用誕生于網際網路的雲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為生産“硬體”的企業增加“軟體”的實力,形成中國的新實體經濟體。

慶幸的是,在過去十餘年的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中,阿裡的雲計算業務已經與美國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形成了全球雲計算三足鼎立。這是中國企業在技術研發領域領跑全球的難得案例,打破了美國在軟體和作業系統層面對核心技術長期壟斷的格局。

資料顯示,中國增速最快的高市值獨角獸公司,有近一半在使用阿裡雲的服務。在中國經濟整體向資料時代轉型的程序中,大約一半的企業、機構群組織所使用的核心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正是由阿裡建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