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小夥伴告訴小編她下個月要結婚了,讓小編下個月到沈陽去給她做伴娘。作為一個吃貨,小編在開心之餘當然是搜一搜沈陽有什麼好吃的了。本着“好吃不如餃子”的原則,小編一眼鎖定了沈陽的一家老字号---老邊餃子。

老邊餃子是沈陽市的傳統名小吃,已有近200年的曆史了。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曾留有墨寶:“邊家餃子,天下第一。”聽聽,天下第一的餃子,這得有多美味啊!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這百年老字号美味邊家餃子。
每一個老字号美食背後都有一個巧合的故事,老邊家餃子也不例外。先來講講這老邊餃子為什麼叫老邊餃子。有些人可能說了,說這個問題這不是侮辱我們的智商嗎?這為啥叫老邊餃子,自然是這餃子的創始人姓邊呗!這話不假,老邊餃子的創始人叫邊幅。
邊老漢原本是河北人,在河北任丘縣開了一家餃子館,雖說沒有多富裕,但是一家人在一起也是生活幸福。道光年間,任丘縣一帶鬧饑荒,百姓本就生活辛苦,官府卻不管老百姓死活,加重了苛捐雜稅。老百姓忍無可忍,真的無需再忍,不要多想,并不是要起義,隻是都一個個攜家帶口背井離鄉,逃荒去了。邊老漢也忍痛關掉自己的餃子館,帶着家人加入到逃荒小分隊中。
逃荒去哪呢?咱也北上吧,當然不是去北京“北漂”。而是來到了白山黑水的東北。那是1829年某一天的晚上,邊老漢一家投宿在一戶人家中,恰巧這家在為老太太祝壽,于是這家人給邊老漢一家每人一碗壽餃充饑。邊老漢覺得這水餃清香可口,其餡肥嫩香軟而不膩人,于是就虛心向這家人求教。主人看邊福老漢誠實厚道,便告訴了他其中的秘密,原來這家人為了讓老太太吃起來舒服,在做餃子時就把和好的餡用鍋煸一下再包,如此做出來的餃子便又香又軟,而且不那麼油膩了。
把和好的餃子餡下鍋煸一下再包,是不是覺得已經把這老邊餃子的秘訣給學來了,其實還差得遠呢。邊老漢将好心人告訴的煸餡方法記在心中,後來到沈陽市小東門外小津橋護城河岸邊安頓了下來,打了個馬架子小房,開起了“老邊餃子館”。由于技術上的改進,老邊餃子名聲漸漸響了起來。每天閉店後,等夥計離店妻子入睡,老邊家的兒孫們就開始煸餡,以備好第二天的餡料。
有些人可能要問了,為什麼非得要等到夥計離店妻子入睡以後才開始煸餡啊?其實在舊社會,為了保住生意,占住一席之地,老邊餃子将煸餡作為傳家寶。在曆史上老邊餃子的掌門人為了保密都是将絕活傳子不傳妻、傳男不傳女,是以都是每天閉店後等夥計走光才親自配餡。當然,放在現在來看,這傳男不傳女就太重男輕女了,但是在舊社會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不管傳男還是傳女,其制作方法确實是保密的。
制作方法保密,這是很多老字号在過去共同的特質,也是老字号多少年來保持上乘的良方。當然,在解放後,老邊餃子的傳人将煸餡這一絕招獻了出來,老邊餃子館也開始了它新的輝煌。雖然絕招公開了,但是手藝沒變,依然用心。目前老邊餃子店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很多地方都開有分店。
老邊餃子還推出了别有風味的“老邊餃子宴”,蒸、烙、煮、炸各種形狀的餃子,擺滿一桌,盤盤餃餡不同,有銀耳餡、發菜餡、香菇餡、蝦仁餡、魚肉餡、慌瓜餡、紅果餡、山楂餡......想想都流口水,小編已經迫不及待了!
更多中華老字号文化,敬請關注老号營。文章來源老号營,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