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作者:閑來賞史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之一,蘇聯軍民經過頑強的抵抗終于扭轉了戰場上的局勢,進而将戰場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而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蘇聯将軍崔可夫的表現着實令人敬佩,正是有了他和廣大軍民那不屈不撓的意志,衛國戰争中最為華麗的篇章才能譜寫出來。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外交官原本是崔可夫的職業

1900年的俄羅斯帝國坐擁廣闊的版圖,可是帝國卻顯得像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沒有活力。

在這亂世之中,奧謝特爾河谷的謝列内普魯德村的一座小木屋裡,降生了一個骨瘦如柴的小男嬰,他被取名為瓦西裡·伊萬諾維奇·崔可夫。

村子裡的人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出身貧寒的小孩會在日後的曆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2歲的崔可夫迫于生計來到了聖彼得堡的馬靴工廠中做工,

不甘于平凡的崔可夫在心中暗暗發誓自己有朝一日也要穿上馬靴,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崔可夫畫像)

1922年,崔可夫獲得了在工農紅軍軍事學院學習的機會,此處乃是蘇聯軍事學院的開山鼻祖,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元帥、華系列夫斯基等人也是這所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

崔可夫于192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此後他便以外交官的身份前往中國。崔可夫在中國期間十分注重中文的學習,可見其對于工作認真之态度,

他還四處遊曆也增長自己的見識,華北、華南和四川都有他的足迹。

在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中也可以看見崔可夫的身影,彼時的他主要負責情報收集和整理工作,但戰場上的作戰情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清洗成就了他

1936年崔可夫回到了蘇聯,而此時斯大林正在發起大規模的肅反運動 ,也就是"大清洗"。在這場恐怖的政治運動中,斯大林的個人專制體制建立了起來,

廣大人民群衆遭受着嚴重的苦難,大量的軍隊進階将領在此次肅反運動中遭到了迫害,但是一批年輕的軍官卻是以而有了好運,他們被破格提拔為進階将領,

當然,這自然也包括了崔可夫。1938年,崔可夫被任命為步兵第五軍的少将軍長,三個月後他又獲得了高升,在白俄羅斯取得了一個司令官的頭銜。

很快國際局勢就迎來了變化,日本的全面侵華以及德國閃擊波蘭标志着法西斯主義與全人類公然為敵。

崔可夫此時再次出訪中國,在此期間擔任軍事顧問一職。可随着德國人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面臨着日趨嚴峻的形勢,他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去保家衛國了。

斯大林格勒的血戰

德國人在前期的戰鬥中确實取得了優勢,可是莫斯科的失敗給了他們當頭一棒,不甘心的希特勒将目光瞄準了斯大林格勒,

他曾表示:"莫斯科是整個蘇聯的大腦,斯大林格勒是蘇聯的心髒,要将斯大林的名字從歐洲的版圖中抹去!"

b集團軍群順利的占領了頓河西岸的區域,希特勒的狂熱信徒保盧斯則率領着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前期的戰果令希特勒十分滿意,

但他此時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将第四裝甲集團軍調走去支援a集團軍。

可是保盧斯還是憑借着飛機和坦克的支援占據着戰場上的優勢,斯大林格勒岌岌可危,狂妄的希特勒甚至揚言要在十天内攻占此地。

斯大林本人也不得不做出回應,他罷免了此時駐守城内的洛帕金将軍,任命崔可夫鞏固城池。崔可夫和保盧斯二人此前的作戰經驗都十分稀少,保盧斯長時間都是待在作戰指揮室内,而崔可夫此前則是主要進行外交活動。

臨危受命的崔可夫沒有時間去演練所謂的作戰技巧,但他毫無懼色:"我發誓絕不離開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方法堅守,我決心要麼守住這座城,要麼就戰死在這裡!"

很快他就投身于部隊的整頓當中,他飽含深情地對着士兵們說道:"斯大林格勒是我們最後的戰場,為了保衛這座城市,我們不能繼續後退,我們要與敵人背水一戰,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撤離!"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軍民)

在狂轟濫炸的火力支援下,保盧斯的軍隊成功地攻入了城區,而崔可夫則制定了"擁抱敵人"的作戰計劃——即與敵人近距離進行作戰,甚至是貼身肉搏。

馬馬耶夫高地成了雙方血戰的必争之地;城内不滿的瓦礫堆為崔可夫實施"狙擊手"戰術提供了良機,像瓦西裡·紮伊采夫這樣的神射手一時間另德國人聞風喪膽。

打不開局面的保盧斯隻得将裝甲部隊開入城内,可蘇聯人的喀秋莎火箭炮正等着他們…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

保盧斯一時進退兩難,而希特勒又強行要求他在冬季之前攻下城市。

他的放手一搏确實起到了效果,城池的十分之九已經被他攻下,崔可夫的部隊也隻剩下四分之一,看上去保盧斯已經赢得了勝利。

雪上加霜的是,崔可夫此時還忍受着濕疹的困擾,他從未放棄,隻要還要一個人,他就會抵抗到底。他的堅持是有意義的,朱可夫元帥可以專注于實施"天王星計劃",

而随着凜冬将至,德軍的補給成了大問題。随着冬季的來臨,保盧斯自知再無勝利的機會,他希望希特勒能允許他投降,

可是元首給了他一個"元帥"頭銜妄圖給他"打雞血"。可是天不遂人願,從不違抗希特勒的保盧斯成了德國曆史上第一個被俘虜的元帥。

崔可夫為何能勝?

斯大林格勒不僅僅是蘇德戰場上的轉折點,此次戰役的勝利還鼓舞着整個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氣。

崔可夫在整個戰役中的表現可圈可點,首先就是他展現出了堅決的氣勢。

這不僅僅展現在他對戰士們的各種言語上的鼓動,更展現在他的以身作則上,哪怕是自己身負重病以及頂着城池幾乎喪失的壓力,他也沒有表現出任何退宿的念頭。

他的表現自然也影響着留在城内抗戰的軍民們,哪怕軍隊喪失了四分之三,蘇聯人也絲毫沒有放棄的打算。

而崔可夫和廣大蘇聯軍民的苦撐待變也成功地給朱可夫創造了打擊德軍的機遇,同時也将德軍拖入了拉鋸戰之中,折磨過拿破侖軍隊的俄羅斯寒冬也開始折磨着第三帝國的軍隊。

而巷戰中的智慧也算是可圈可點,貼身肉搏戰術和狙擊手戰術的應用給與了德軍以重創。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保盧斯被俘)

保盧斯和崔可夫都有些欠缺戰場上的經驗,但也不能說保盧斯在此戰中完全沒有亮點。

保盧斯利用飛機坦克等武器來協調整個軍隊的推進,層級一度占領了十分之九的城池、消滅了四分之三的軍隊,不能說完全沒有取得戰果。

當然,與其說"紙上談兵"的保盧斯"元帥"不争氣,不如說希特勒的作戰安排出現了失誤,他盲目的認為前期的勝利已經確定了斯大林格勒唾手可得,于是抽調走了一部分軍隊。

從士氣上來說,德國人之前已經在莫斯科遭受失敗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可一世,他們想赢下戰役的心理也恰恰反噬着他們。

此外,德國人的後勤補給也逐漸的暴露出了問題,尤其是當冬季來臨之際,保盧斯的軍隊處在内外交困之中,德國空軍所空投的補給完全滿足不了過冬所需的補給量。

就這樣,作為希特勒狂熱信徒的保盧斯也隻得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功成名就

戰鬥經驗欠缺的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獲得了最好的經驗,此後他便平步青雲。庫爾斯克戰役中也有着崔可夫的身影,随後他一路向西,連戰連捷,最後的柏林戰役中也有他濃墨重彩的一筆,他也親眼見證了第三帝國的倒塌。

戰後的崔可夫于1955年晉升為元帥并且在軍中擔任諸多的要職。功成名就的他并沒有選擇閑着,而是繼續總結着二戰的經驗,并緻力于發展蘇聯軍備以及軍事理論方面的研究。

在他的晚年,他沒有絲毫懈怠,《在戰火中錘煉青春》和《在華使命》是他所著的兩部重要的回憶錄;

除此之外,還有《集體英雄主義的集團軍之斯大林格勒:經驗與教訓》、《戰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績》、《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衛軍西進》、《在烏克蘭的戰鬥》、《本世紀之戰》等重要著作。

可以說,崔可夫為蘇聯的軍事事業奉獻了他的一生。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柏林會戰)

當然,崔可夫并不是完全沒有污點。當中蘇交惡之際,他曾極力主張使用核武器來打擊中國,隻不過這項提議最終作罷了…

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的獲勝離不開崔可夫

(崔可夫之墓)

1982年,這位著名的蘇聯元帥閉上了雙眼,享年82歲。

參考資料:

《伏爾加衛城記——斯大林格勒戰役》 聞立欣

《蘇德戰場是打敗法西斯的主戰場》 彭訓厚

《如何評價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曆史地位》 吳偉

《西洋世界軍事史》卷3 jfc·富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