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應中、孫紹棠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志||今日頭條号: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民國前期,姜各莊是個大行政村,轄大小十一個自然村,前、後街最大。陰曆初三、初八為大集。
姜各莊周圍土地比較肥沃,四鄉産糧尚能自給自足。村民具有文化知識者,多赴東三省經商,有錢人常與人合資開設店鋪,窮人孩子當店員。因有鄉諺雲:“上關東的不捎錢,啥是個法兒呀!”
鎮上的集貿市場,促使百業啟動。一些有寫算能力者,于街面開設小型店鋪,其它則做小商小販,或推車趕集,或肩擔串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姜各莊鎮相對興旺之期。前街西頭,春、夏、秋三季每日都有魚市。大車、驢馱、擔挑,從海上運來魚蝦貝蟹,或批發或零售。春夏之交,多黃花、偏口、鳎目、鳘子等魚和對蝦。夏秋之際,則多鲶魚、帶魚、鲈子、銅羅,小雜魚如青背兒、齊棒兒、馬口兒、河豚(俗稱刺兒頭魚)等,幾乎凡魚類皆有。黃花魚舊十六兩秤一斤兩條左右;偏口大者五斤左右,鳎目三、四斤,鳘子一般五斤左右、大者十來斤;對蝦一斤七、八個;帶魚一般一斤以上。鄉人對吃魚很有研究:諺曰,一鲆、二鏡、三鳎盆;春鳘、秋鲈、白眼割谷;高粱曬紅米,鱗棒不給你等等。魚市以批發為主,有村人執秤代為稱量,有裝筐替手和執算盤幫算價錢的人,其各有所得,或零錢或魚蝦。專為魚市服務的飲食小吃皆為本鎮人經營,按季節變換食物,或黃米切糕、油炸糕、油炸餅、烙餅、饅頭,或涼面、高粱米水飯煎鹹魚等等。布棚圍子加蓋兒,長條案、矮木凳兒等,一應俱備,十分友善。
接魚市是瓜市。盛夏早晨,甜瓜品種繁多,落地黃、謝花甜、大面狗兒,大噴時的日本小白瓜兒、青筋兒、接皮紅、蛤蟆腿兒、羊角蜜、虎皮酥、香水兒、紫瓤兒、紅籽兒等等,品種不同味道各異。西瓜則有烏皮兒、淡綠、青黑花等,或紅瓤,或黃瓤,大者十多斤,鄉人常以之送禮或作供祭品。瓜市中,個别狡黠閑人,時而沾奸巧取,白吃一通;而天真孩童,則眼巴巴企盼着熟人賞食一點兒。
鎮上的商号店鋪以前街為多,道南由東向西依次是:錢糧業元順興,油糧雜貨義聚号(後改稱永聚号),回民李家牛羊肉鋪。糕點制作玉興德貨色極具盛名,俗說,陳老濟(賈灘趙莊子人)白果子到口酥。白銀黃金首飾打造源和聚,雜貨鋪協和福,點心鋪元恒盛。道北街上有以樂亭人史喜年為老闆的大雜貨兼布匹綢緞莊福慶成,為姜鎮商号之鳌頭。次則為豐潤縣人崔榮祥經營的油糧雜貨店瑞生祥,以薄利廣銷而盈利豐厚。為顯耀其生意之興隆,1937年元宵夜迎接秧歌時,所放鞭炮一次竟兩大花筐,再加上煙花,硝煙如濃霧彌漫小半街,觀衆喝彩不斷。馬家開設的中藥鋪春和堂、高錫元坐堂行醫的保和堂,雙雙聞名四鄉;此外一位老針灸呂先生,黃口人嶽某開設的西醫診所,也頗受鄉人青睐。街心錢子巨的小文具店、範梅堂的天津雜什(貨)案,因貨價偏高,不甚受歡迎。本鎮前營人李某開設的自行車修理處,山東籍師傅姜某手藝高妙,收費合理,深得人贊譽。街西街東宋成芳、宋成林兄弟兩家理發館,前者技藝高超,多服務官、商、宗教;後者手藝平平多迎平民百姓。任老國、崔興治、回民張永保三家燒餅包子鋪,各具特色,任家的發面烙餅,外焦裡嫩,酥而且軟,獨具風味。張鶴玲家幾代祖傳的熏雞,每當其熏雞之時,附近人家均可聞到濃郁的異香美味,名聞灤河南北,樂、昌兩個縣城有售,常年供應拗榆樹村瓦房兒獨戶趙道台家食用。據說張家配料是将大煙骨朵泡入陳年老湯,令人吃了上瘾。宋老四的家庭蒸餃,皮兒薄餡滿,滋味鮮美。胡家坨來趕前後街三、八集的商家飯館餡餅、炸糕、饸饹……更非一般可比,筆者幼時老光顧此館,親見餡餅透明,韭菜對蝦肉兒清晰可見,一口咬得流紅湯,美極了!至于一些小食品,更精美異常,如前街劉朋文的糖葫蘆,大個山楂,中間割口兒去核,夾以澄沙餡兒,黑瓜子仁兒,所蘸糖面透明如鏡,沿街叫賣,有土飛塵揚,也沾染不上。葦廠杜莊杜寶玉的糖葫蘆,本來賣葦廠13個自然村都供不應求,他趕姜各莊三、八大集與劉比個上下,賣糖葫蘆不用麥稭把子,而是将貨裝入木制的大挎匣子裡,有一次他來劉朋文的店前将幾串糖葫蘆故意丢在土路上,孩子們搶回家去不用吹洗照常吃好糖葫蘆兒。鄰村前程莊白文長人稱狗閻王,他的狗肉獨樹一幟,每逢三、八必上集,不待肉箱撂穩便有顧客圍購,名聲遠揚,還遠銷京、津、滬。回民綽号李二虎的小米面茶湯,一枚銅闆一碗,老幼皆宜,半人高的大銅壺,擦得光亮照人,水開時,壺哨兒“嗚兒嗚兒”作響,仿佛招呼人們“快來吃茶湯啊!”人稱“大胖厮爹”的劉某制作的燒麥糖,香、甜、酥、脆,入口不用咀嚼,堪稱一絕,其制作不多,提籃上街,隻供少數富有者享用。位于宋家胡同東,灤縣楊姓兄弟所開設的香油坊,炒作技術精良,油質純淨透明,油味濃香撲鼻。外地落戶前街的大裁縫、小裁縫,兩家裁縫鋪做衣裳,納鞋幫,友善四鄉。從倴城來的成衣(勝裁縫一籌)唐占元借住寓前街張老店家,此人手藝精湛,善做軟線兒(絲綢之類)活兒,常被周邊财主人家請到家裡為閨秀做嫁衣,為少夫人做時髦的綢緞衣服。姜各莊人多喜喝茶水,僅前街由西向東,即有李芳田、商老耀、宋景陽、宋老八四家茶竈賣開水。小戶人家來了客人,到茶館打水時,便再加一個銅闆沏壺茶水提回家去。後街亦有何老海、楊老三兩家茶竈,情況相同。位于前街路北财神廟的山東籍宋爾增、王德善和路西的龔姓兩家鐵匠爐,打造鋤鎬勾鐮、菜刀飯鏟等,供四鄉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之用,又兼營騾馬牛驢釘掌。兩家鐵業鋪日爐火熊熊,錘砧叮當,與商姓兄弟棉花房當當的彈花聲以及老西兒染坊大石碾碾布的轟隆聲天天響個不停。
後街有租用高家仁和興五間街房的官鹽店,經理韓某彈得一手好三弦,常與西接壁開茶竈的回民楊老三彈唱應和,街坊人聽得悅耳入神。租住劉老尊家獨院的鹽警隊統管昌黎沿海各處的鹽業,隊長宋介梅(姜各莊街上人)是個戲迷,他清眉秀目長得漂亮,而且天賦金嗓子。後來他成為平劇票友兒。後街唯一的糧油雜貨商号益源合,亦為五間門面。張家牛肉鋪,豐潤人經營的牛羊下水鍋房,湯家中藥鋪,李老四、王老大兩家飯館,王家店、齊家油坊,齊家棚鋪,齊老品喇叭鋪、花轎租賃,外地人開設的小型石印局、裁縫鋪等。本街娘娘廟前的國小操場上設糧市,每到三、八大集這裡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糧袋成行,品種繁多。關東青、大蛇眼高粱米居多,次為玉米及各種豆類,小雜糧應有盡有。當地産的黑黍子碾成米磨成面做成粘豆包兒,老太太吃它需當心粘掉了牙。獨設一處的果、菜市場相應繁榮。水果當地不産,靠昌黎鳳凰山、梁山、台營等地的果品來本鎮銷售。品種有麥黃杏、罐兒梨、五香梨、雪梨、安梨、花蓋兒梨等等,鳳凰山的玫瑰香葡萄最受當地人歡迎。蘋果有國光、元帥、巨冠、竭山紅(昌黎特産)等。蔬菜按季令不斷上市,春不老白菜、韭菜芽兒、菠菜、芹菜、香菜……這些綠色蔬菜到了冬天便少見了,那時候沒有大棚暖室,窖裡藏鮮的一點價格昂貴,這些隻有有錢人吃得起。平民百姓在冬季隻能吃大白菜,并說“百菜不如白菜”。每到立冬至小雪時節兩鄉(指本鎮橋頭以西的葦廠等村),大白菜大量上市。鎮人每戶總要多買一些留着過冬天和過年吃,還要專買些半心菜,腌一缸酸菜做酸菜汆白肉或酸菜細粉湯用。
四十年代初,後程莊齊賀籌和東鄉周家營等村富戶集資、周相文出面,改建街心原仁和堂大院,開設萬合成油糧雜貨,布匹綢緞莊商号,并引進柴油機器碾米、榨油,一時生意興隆。萬合成後改名福合成,營業狀況空前。抗日戰争勝利不久,福合成停業,有國營昌黎縣黎明商店進駐,直至1948年昌黎縣城解放。
兩街之外,西王莊的王麻子鞋鋪,樣式時興,品質上乘,前鄭莊王海亭家的紙彩鋪,幾代相傳,各種紙紮,刻工精細,色彩鮮豔,人物造型逼真。西王莊綽号海榔頭家,婚喪嫁娶碗碟、桌凳的租賃,及搭席棚的手藝,都相當可觀。後龍莊劉選順的棺杠等等都提供了當時百姓生活中之所需。
姜各莊鎮北距昌黎縣城六十華裡,上世紀三十年代中,中期有樂亭縣楊姓私人中型舊轎車開行于昌、樂縣城之間,而已姜鎮為中經站點,但終因宣傳不夠,經營不善,不久即告停運。日僞時期,強行修築了昌、樂土公路,除備其軍用外,又有官營轎子車往返兩城之間,乘客頗多,可稱友善。姜鎮前街西為一大站,本街高知厚代為售票,票價不高。
舊時,姜各莊雖地方不大,因近山靠海,地理位置特殊,五行八作,市井繁榮,七十二行,皆聚于此,畫幅圖畫,俨然一幅有特色的“清明上河圖”。
(作者高應中,唐山師院原副教授;孫紹棠,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