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18日電(記者邱冰清)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現代陸地生态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臨沂大學相關團隊合作,對27個麗蛉标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億多年前傳粉麗蛉昆蟲已精通僞裝術,自帶“天線”可遠端交流。 昆蟲傳粉促進植物的繁衍和分化。麗蛉是1億多年前裸子植物的傳粉“紅娘”之一。麗蛉将其口器伸入植物花管中取食時粘上的花粉,在下一次取食時會将花粉“授”給下一株植物。研究團隊本次發現的麗蛉,來自于白垩紀中期緬甸琥珀等生物群。研究發現,不同物種麗蛉的口器長短不一,和當時不同植物花管的長度一一比對,表明了1億多年前傳粉昆蟲和取食植物之間形成了“配對”。 麗蛉與取食植物搭配關系的區分,促進了麗蛉演化出獨特的防禦機制及長距離通訊能力。研究顯示,緬甸雄性麗蛉的觸角為栉狀結構,雄性利用這種天線狀的結構,更容易感覺雌性釋放的性激素,進行求偶行為。此外,麗蛉翅上有類似于眼睛的斑點即眼斑,就像是它的“迷彩服”,可迷惑或吓退捕食者。 “麗蛉雌、雄性觸角的不同以及眼斑的存在,表明其在中生代陸地生态系統中具有較強适應性和競争力。”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說,本次研究為發現1億多年前傳粉昆蟲與植物的“配對”關系提供了證據。 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7日線上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