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超長口器采粉、自帶生物“天線”、可遠端“交友”……17日,《自然·通訊》線上發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研究成果,向世人描述了1億年前的麗蛉所具備的“超能力”,進而為重建中生代傳粉昆蟲與植物的生态關系提供了新觀點。
昆蟲傳粉促進了植物的繁衍和分化,在現代陸地生态系統中至關重要。麗蛉被譽為“中生代的蝴蝶”,是1億多年前的植物霸主裸子植物的傳粉紅娘之一。但是,現在蟲媒傳粉的裸子植物和麗蛉都已滅絕,再加之缺少化石,科學家對其知之甚少。本次發現的麗蛉來自于白垩紀中期的緬甸琥珀和中國早白垩世熱河生物群及侏羅紀的燕遼生物群。
麗蛉是僅生活在中生代的傳粉昆蟲,具有長口器。其口器與其取食植物的花管在長期的演化中形成了形态适應,即昆蟲口器長度與其傳粉的植物花管長度類似,是以麗蛉口器長度為重建傳粉生态位提供了關鍵證據。此次發現的不同物種麗蛉的口器長度在0.6毫米到18毫米之間。說明傳粉昆蟲的生态位分化在裸子植物繁盛的時期已出現。傳粉生态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垩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此次研究中,還首次證明了中生代昆蟲已經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緬甸雄性麗蛉的觸角為中生代昆蟲中罕見的栉狀結構,而雌性為念珠狀或絲狀結構。栉狀觸角增大了觸角表面積和傳感器的靈敏度,增強了雄性感覺雌性釋放的性激素的能力,表明白垩紀時期麗蛉可能已具備長距離的化學通訊能力。
由于這些麗蛉精心改變了自己的取食結構,以至于隻能以某些特定的裸子植物花粉為食。到了新生代,裸子植物的霸主地位被被子植物取代,這些麗蛉也随之而去,從此滅絕。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浏覽内容,轉載分享隻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内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