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數千年前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對鲸類的文字描述,《爾雅》中就已經記載了白鱀豚。但我國對鲸類的研究起步卻非常晚,20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才開始有零星的研究與考察,是以早期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賴日本等國的資料,在物種中文名上也大量參照日本的「和名」進行命名。
今天我們不講其他問題,隻來談一談這些日語舶來詞,其中的一些已經很好的融入了中文環境,但也有一些由于名字背後的日本文化背景使得直接照搬日文漢字的效果并不很合适,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1.大翅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ザトウクジラ」-「座頭鯨」
座頭(ざとう)指的是日本室町時代的盲眼僧人藝人的四個等級:「検校(けんぎょう)」、「別當(べっとう)」、「勾當(こうとう)」、「座頭」,「座頭」即是其中一個等級。「座頭鯨」則是由于背部突起的形狀像“座頭”背着的琵琶而得名。

大翅鲸的“駝背”結構
2.虎鲸/逆戟鲸(orcinus orca)——「シャチ」-「鯱」 「サカマタ-「逆戟/逆叉/逆又/坂又」
這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實際上虎鲸的兩個中文名可能都來自日語,但還是有些許不同。
虎鲸的和名「鯱(しゃち)」是日本傳說中的一種生物,虎頭魚身,背上有尖銳的刺,尾巴翹起指向空中。「鯱」的形象常被作為日本傳統建築屋頂的裝飾,安裝在正脊的兩邊。
而“逆戟鲸”中的「逆戟」,則也是來自日語,原意是指虎鲸高聳的背鳍像倒豎的矛(或叉)。
在阿依努人的語言中虎鲸則有着崇高的地位,レプンカムイ(repun kamuy 沖の神 海之神)或アトゥイコロカムイ(atuy koro kamuy 海を支配する神 海洋的支配神),與之相應,北海道地區有着西太平洋最大的虎鲸種群,知床半島根室海峽是世界有名的夏季觀賞虎鲸的地點。而且日本海域的虎鲸體型非常巨大,有過9米以上的巨型個體記錄,北海道種群經常會捕食北槌鲸。
熊本城天守閣的鯱
名古屋城天守閣頂部的金鯱
岡山城天守閣的金鯱
知床半島羅臼町的虎鲸捕食槌鲸幼崽,這頭巨型雄虎鲸的體型可能有8米以上
日本附近海域也是西太平洋虎鲸最多的地方,估測總數可能超過1200,主要以居留鲸為主,有時也有過客鲸出現。日本居留鲸的id以sns開頭,過客鲸以tu開頭。當然不用擔心這些虎鲸的安全,日本最後一次野捕虎鲸用于表演是1997年太地町,停止捕殺虎鲸的時間要更久遠,日本捕鲸的對象主要是小須鲸、南極小須鲸以及槌鲸,虎鲸并不是他們的捕殺對象。
3.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マッコウクジラ」-「抹香鯨」
著名的香料“龍涎香”的來源就是抹香鲸的糞石,是部分難消化的固體在腸道内長期滞留産生的,暴露在空氣中經過氧化降解或光降解後便會産生香味。而「抹香(まっこう)」指的就是粉末狀的香料。
新鮮的龍涎香呈黑色,隻有糞便的氣味而無香氣。經過長時間反應的高品質呈白色。
4.鼠海豚(phocoenidae/phocoena/phocoena)——「ネズミイルカ」-「鼠海豚」
鼠海豚這個名字實際上來自鼠海豚科的模式種——港灣鼠海豚(phocoena phocoena),其和名就是「鼠海豚」,原意指其皮膚顔色為
「鼠色(ねずみいろ)」,也就是深灰色。但在中文中“鼠”并沒有這個含義,是以“鼠海豚”這個中文名也許并不是那麼合适。
港灣鼠海豚
5.真海豚(delphinus)——「マイルカ」-「真海豚」
和名的意思就是「真のイルカ」,也就是真正的海豚,而其英文名則是common dolphin,意為“普通的海豚”或“常見的海豚”。說實話,不是很懂日本人是怎麼想的……
短吻真海豚,但說實話瓶鼻海豚更符合大部分人對海豚的印象
6.領航鲸/巨頭鲸(globicephala)——「ゴンドウクジラ」-「巨頭鯨」
領航鲸被稱為巨頭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頭部尤其是額隆部分非常明顯。有趣的是在日本領航鲸亞科的所有種類的海豚的和名都為「巨頭鯨」,如:
領航鲸——「巨頭鯨」
僞虎鲸——「沖巨頭」(指僞虎鲸生活在海上)
侏虎鲸——「夢巨頭」(指1874年發現并描述此物種後近一個世紀才再次觀測到,可能是指這個物種的發現與确定像是夢境一般虛幻)
瓜頭鲸——「數歯巨頭」(瓜頭鲸牙齒數目很多)
裡氏海豚——「花巨頭」「松葉巨頭」(裡氏海豚身上有很多牙齒造成的劃痕,來自種内的社互動動和雄性的競争,呈花紋狀,很像松針)
伊河海豚——「河巨頭」(指伊河豚部分種群生活在淡水中)
領航鲸亞科全家福
圖檔來自《marine mammals of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ir identification》,從上至下分别為:伊河海豚、澳洲矮鳍海豚、南極a型虎鲸、南極c型虎鲸(虎鲸不屬于領航鲸亞科,而且南極c型虎鲸的體型與領航鲸相仿,沒有這麼大)、長肢領航鲸、短肢領航鲸、僞虎鲸、侏虎鲸、瓜頭鲸
裡氏海豚身上的劃痕
7.槌鲸/貝喙鲸(berardius)——「ツチクジラ」-「槌鯨」
槌鲸屬是喙鲸科中體型最大的類群,和名「槌鯨」源自其同步形狀類似打稻草用的「橫槌」。
除了“槌鲸”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中文名,如“貝喙鲸”和“貝鲸”,來自拉丁學名的音譯,但我個人感覺不如槌鲸形象和便于記憶。(是以我一般都叫南槌鲸和北槌鲸,而不用阿氏貝喙鲸和拜氏貝喙鲸)
木制橫槌
北槌鲸
8.太平洋斑紋海豚/鐮鳍海豚(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ゴンドウクジラ」-「鎌海豚」
在日語中斑紋海豚屬(lagenorhynchus)也被稱為「鎌海豚屬」,來自模式種太平洋斑紋海豚,原意指其背部背鳍的形狀與鐮刀相似。
太平洋斑紋海豚
9.長須鲸(balaenoptera physalus)——「ナガスクジラ」-「長須鯨/長鬚鯨」
迷……我一直不知道這個「長」究竟修飾的是“須鲸”還是“須”,如果是中文的話相信是前者,因為長須鲸的鲸須并不比其他須鲸長,而且正好可以與“小須鲸”和“大須鲸(塞鲸)”相比對。但是日語中沒有“小須鲸”和“大須鲸”,而是稱作「小鰯鯨」和「鰯鯨」。
10.弓頭鲸/北極鲸(balaena mysticetus)——「ホッキョククジラ」-「北極鯨」
跟分布有關,弓頭鲸隻分布于北冰洋及其附近的高緯度海域。
來源: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630651455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