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主要是指歸屬于鲈形目、攀鲈亞目、絲足鲈科、鬥魚亞科的小型魚類,體長方形,側扁。口裂小并向上斜。背鳍和臀鳍都較長而且位置上下相對。腹鳍外側第一鳍條延長成絲狀。鳍蓋後緣有藍斑。體赤褐色。雄魚兇猛善鬥。因體色美麗、善鬥,又是滅蚊能手,是以很早就被人們飼養作為觀賞魚類。

叉尾鬥魚
又名中國鬥魚、天堂魚、菩薩魚、花手巾。屬絲足鲈科(osphronemidae)鬥魚亞科(macropodusinae)。原産于中國南部。叉尾鬥魚體呈長圓形,稍側扁,尾鳍深分叉,體長可達8厘米。體色呈紅、藍、綠三色,體側有11條藍色和紅色橫向條紋,頭部有黑色條紋,鰓蓋後邊緣有一綠色斑塊,眼眶為金黃色。
叉尾鬥魚顔色協調、豔麗,深受熱帶魚愛好者的喜愛。這種魚十分易于飼養。适宜水溫為20℃~25℃。它也是最耐寒的熱帶魚之一,可以忍受4℃的低溫,在14℃以上的水體中就可以很好地生長。對水質不苛求,喜食孑孓,和泰國鬥魚一樣長有褶鰓,可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一般雄魚體色豔麗些,延長的鳍條較長。雌魚産卵極多,多者可達1000粒左右。叉尾鬥魚好鬥,不僅互鬥,還厮咬其他品種的熱帶魚,适宜于單獨飼養。
在好鬥魚類中,以鬥魚最為著名。為了和敵人作鬥争,常常不顧自身生命,常做孤注一擲。鬥魚在靜止狀态時,顔色比較暗晦,當它為了擷取配偶的歡心或搏鬥發怒時,全身和鳍立即放出帶有眩惑樣的金屬光彩,并用口撕咬它的敵人。當你把兩尾雄鬥魚同置于一個水族箱内,或把一尾雄鬥魚放在鏡子前面,使它能看到自己影子。當它發現了對方,立即豎起所有的鳍,并發出眩惑樣光彩,調整情緒,很快進入戰鬥狀态。放在鏡子前的雄鬥魚則會一再向着自己的影子撞擊。
暹羅鬥魚
該魚見于亞洲及非洲的淡水生境内。多數種類的雄魚會構築、保護、維持一個由黏液組成的泡沫構成的浮水巢,而常稱築泡巢魚。鬥魚約有70種,一些種類常飼于家庭水族箱。野生品種是在稻田和小水潭中活躍的小魚,有紅或綠的色彩。它生活在東南亞泰國,雄魚與同種間争鬥性強,會為搶占領地、争奪雌魚等進行激烈搏鬥,有時甚至會是以導緻死亡。于是,漸漸地,泰國民間利用這種小魚進行搏鬥赢得樂趣和金錢的活動日益盛行,并從野外捕捉,到簡單飼養逐漸轉向有目的的繁殖與改良,以提高鬥魚個體的戰鬥力。時間流轉,在漫長的培育與改良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品系的變種,一個支系形成用于打鬥的搏擊型鬥魚,而另一個支系則向提高觀賞性發展,最終形成了展示級鬥魚。使這種小魚散發出了獨特的魅力。150年後的今日,鬥魚早已脫離的原生姿态,成為常見觀賞魚類,展現出多樣的色系與尾型,受到玩家青睐,展示級鬥魚的競賽逐漸也形成,與此相關的鬥魚協會在美國、日本、德國及東南亞等地紛紛成立,觀賞性鬥魚已經成為國際魚友的新寵。[1]
鬥魚
這裡探讨一這鬥魚在交配上出現的問題。鬥魚是一種十分有趣的魚種,對配偶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定要兩情相悅,互相配合才能成功交配。如果其中一方不悅,或體型上差異,那便會發生嚴重的後果,輕則不能成功交配,嚴重的可能會令兩敗俱傷,或死亡。是以應要挑選一些體型相近的魚種,而雄魚的體型不應太大亦不應太小,最合适應是比母魚細少許,這樣在交配期間便不會因母魚受到雄魚的猛烈攻擊至死,母魚則以腹陪脹大索線成熟為佳。在年齡方面以四個月大至兩歲為适合。繁殖期間親魚體被婚姻色,出現平時沒有的色彩,尢以雄魚為明顯。絕大多數卵生,體外受精,雄魚有吐泡營巢和護幼的特性。受精卵和苗很小,開口餌料需要活餌料。
盡管雄鬥魚鬥架時非常殘忍,然而它對自己的子女卻愛護備至,雄魚可謂一個親。它除在産卵前修建氣泡巢外,在魚卵孵化時,它一刻也不休息,時而拾起沉下粒,時而維修氣泡巢,經常環繞氣泡巢四處遊動,警惕地防範着可能入侵的敵人。小鬥魚能獨立生活後,可以把雄鬥魚從繁殖箱中撈出喂養。一對親魚每次産卵200受精卵在36小時左右孵化,仔魚在孵化後三天後能自由遊動。泰國鬥魚雄魚不能合養。每條鬥魚的雄魚應該單獨飼養在一口小缸裡。雌魚可水質要求不嚴,在21℃~30℃的水溫下生長良好。實際飼養中可把一雌一雄與相同的魚混養。
1. 李海燕 舒虎等編著,觀賞魚養殖,廣東旅遊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70頁 [引用日期2020-03-25]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淺井惠、小胖好呀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