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點懸念,留點驚喜

作者:逄春階

4月20日晚,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幕。在電影節“天壇獎”獲獎名單中,雖有中國電影《第十一回》《流浪地球》入圍并分獲最佳女配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但更多國際電影人的作品、更多國際電影人的名字等,成為本屆國際電影節最受矚目的亮點。東道主獎項少、分量輕,參評的境外優秀影片、電影人載譽而歸,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本屆電影節的國際範兒。我評價這屆電影節八個字:留點懸念,留點驚喜。

這些年,我看過國内好多帶有“國際”二字的這節那節,大多都是自己在玩兒,一是吸引不了具有國際水準的作品參評;二是主要照顧本土,分量重的獎項都是自己得,視野不大。再是,誰出席,誰獲獎,還沒頒獎呢,結果都知道了。很沒勁。

我要說,有懸念,才有魅力;有驚喜,才有詩意,才有想象空間,才刺激,才有參與感,才有親和力。丹麥電影《幸運兒彼爾》獲“天壇獎”最佳影片獎;匈牙利、法國電影《日暮》獲“天壇獎”最佳導演獎;希臘電影《侍者》中的阿裡斯·瑟夫塔利斯獲“天壇獎”最佳男主角獎;英國、伊朗、荷蘭電影《德黑蘭:愛之城》中的弗魯格·凱哲貝格裡獲“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攝影獎被來自印度的電影《恐懼》尼克·s·普利文斬獲,對普通觀衆來說,這都有點意外,是猜不到的“謎”,正是這些意外,不知不覺打開了視野。

有懸念才有期待,有懸念,才有神秘。結果是誰?不揭曉,不知道。留點懸念給觀衆,留點驚喜給電影人。驚喜讓他們喜極而泣,讓他們有職業尊嚴。驚喜讓大家有夢想。

懸念不是刻意制造的,驚喜不是刻意追求的。必須有标準,那就是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好中選好,優中選優。我注意到,本屆北京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由中國著名電影導演王家衛擔任,其他六位評委分别為美國電影導演、編劇羅伯·科恩,中國男演員段奕宏,波蘭作曲家和制作人詹恩·凱茲梅利克,羅馬尼亞電影導演卡林·皮特·内策爾,瑞典電影導演、編劇魯本·奧斯特倫德以及中國女演員舒淇。評委陣容,讓“天壇獎”評選更具權威性。話說回來,要不是對本屆電影節的認可,這些重量級、領軍級的人物又怎會費時費力地參加?有了評委的品質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才會有評選結果的高品質,才會讓觀衆服氣,讓電影人服氣,才有國際範兒,才大氣。

評獎不能小圈子,不能關起門來自己玩兒。我想起山水詩人孔孚先生的詩《黃海之濱小立》:“大海是個藍毯子/各國朋友坐在周圍/來呀/幹杯!”這是何等開闊的境界,這是何等高遠的氣魄。藝術無國界,藝術家有祖國。電影無國界,電影節有主辦方,主辦方的胸襟和格局,決定電影節的分量。

留點懸念,留點驚喜,就是給大家留點想象空間,就是中國畫的留白。做到這些,必須鼓勵個性,尊重個性,張揚個性,包容個性,有個性,才有懸念、驚喜,電影節才越變越有生命力。

對一部電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隻要處以公心,不存私心就是對的。真誠對待藝術,是最可貴的。古人雲:“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評獎亦如是。

結果很重要,等待更重要,因為有懸念,因為有驚喜。(逄春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