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作者:熒熒明火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蘆葦蕩”裡的記憶

文|王玉芹

兒時我家門前有一片“蘆葦蕩”。說是蘆葦蕩,其實就是當年為排澇蓄水,廣大社員們經過一個冬天的鍁挖、肩挑、車推而修築的水庫,它能起旱能澆澇能排的作用,後來,大力組織興修水利,因有“東普天”、“扁擔河”流經本村,田地裡也打了機井,門前的水庫便逐漸失去了往日忙碌的景象。

經過多年風吹日曬,水庫早已幹涸見底,長滿了蘆葦,連同周圍的閑置地一同形成大片的蘆葦叢。蘆葦叢的西側接壤處是大片的荻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豐富的世界。

這裡可是我們小夥伴們兒最喜歡的打卡地。春天到了,萬物複蘇,蘆葦長出了綠綠的,嫩嫩的芽劍,像極了破土而出的筍尖。它們和尖尖綠綠的荻苗以及周圍争奇鬥豔的青草野花仿佛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清晨,葦葉上的露珠随風來復原動,小夥伴們兒跪在地上可以觀察半天,等到蘆葦長大了,碧綠茂密的葦桔就擠在一起,養育着螞蚱、螳螂、蛐蛐、蝈蝈這些數不盡的小精靈,蝴蝶、蜻蜓也在葉梢見做短暫的停留。我們追逐着嬉戲着,給小夥伴們兒增加了無窮的樂趣。每當夜幕降臨,它們那優美的歌聲演奏着一曲曲動聽的交響樂。這裡還是許多小鳥的栖息地,麻雀、燕子、喜鵲在這裡覓食嬉戲,鹌鹑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偶爾也有“抱窩”的老母雞在這裡偷偷“生子”……

每當放學或假期,這裡更是我們的最愛。小夥伴們兒三五成群不約而同地來到蘆葦蕩玩耍,捉迷藏、逮螞蚱螳螂是首選,男生用蘆葦稭稈編制的盒子槍掖在褲腰裡,模仿電影裡打仗的畫面惟妙惟肖,女生則手持螳螂喂食螞蚱的觸角,直至把螞蚱的頭部吃掉,這重複的遊戲讓我們樂此不疲,最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的是,把螞蚱用鐵絲串起來經過火燒,那美味與如今的羊肉串相比毫不遜色,在那物質極度匮乏的年代,燒螞蚱和烤蟬串讓每個小夥伴兒垂涎欲滴,欲罷不能。挖出來的蘆根像極了節節相連的微型蓮藕,嚼在嘴裡甜絲絲的沁人心脾,那美味讓我至今難忘。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秋風蕭瑟,萬物凋零,碧綠的小草失去了青色逐漸變黃,遍地的落葉和随風搖曳着光秃秃的樹枝,早已向人們訴說着秋天的到來,這時孕育了一夏的蘆花由嫩綠逐漸變得輕柔潔白,在秋風的吹拂下婀娜多姿,這是賞蘆花的最佳時節,但是小夥伴們并非賞景人,隻是盡情地玩耍,收獲滿滿是我們渴望已久的。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徜徉在蘆葦叢裡的小夥伴們偶見一窩鹌鹑蛋或幾個雞蛋,那絕對是最幸福的時刻。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蘆葦是建房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它的主幹用來制作葦箔,下腳料制成草苫和堅草。那時的房屋都是用土坯砌成的,它的最底層牆腳是在夯實的地基上用磚壘起來,上半部分用土坯壘就,為了隔潮,他們之間鋪上一層厚厚的堅草(用蘆葦的下腳料截成一尺多長的段),葦箔是房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屋時用來鋪在屋頂上,然後堆泥鋪瓦。除此之外,冬季收割的蘆葦制成草苫是夏季室外乘涼的首選,記得每當夜幕降臨, 我們借着皎潔的月光,将草苫放在庭院的中間,上面鋪一床褥子,躺在上面乘涼的同時,凝視着夜空的繁星,盯着那顆最亮的星星。突然出現的一顆流星讓我們興奮不已。奶奶的蒲扇給我們驅趕蚊子的同時也帶來絲絲涼意,不知不覺中我們便進入甜美的夢鄉。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每當冬季來臨,那起伏的蘆葦在寒風的吹拂下沒有了夏日的精氣神和銳氣,幹枯的葦葉内斂卷裹,葦穗也不再香氣氤氲,但是葦稭依舊挺立昂然,不禁讓人想起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優美詩句。這時不再農忙的鄉親開始收割蘆葦,他們揮舞着鐮刀,瞬間大片的蘆葦倒在腳下。接下來編葦箔、打草苫、鍘堅草充斥着他們的生活。來年,等到春風習習,大片的蘆葦又會蓬勃而生。

後來,門前的蘆葦蕩被村民們填平建了房,昔日的蘆葦蕩被一排排磚瓦房所掩蓋。如今那些瓦房也随着新農村的改造被夷為平地,留下的隻有淡淡的鄉愁和童年的回憶!

門前的蘆葦蕩,遠去的美好回憶!

王玉芹原創散文作品|“蘆葦蕩”裡的美好回憶

(作者:王玉芹,女,中共黨員,山東禹城市某國企退休幹部,喜歡拍打文字,感悟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