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寫給我那些可愛的鄰居們

1.時常想起

搬到現在的小區已經三年了。與人閑聊交談中,還總是時常說起原來在楊真新區的你們這些鄰居們。

這是一幫讓人難以忘記的鄰居。

幾次想提筆寫一寫我們這群人,好給大家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文字,可又總是拿起了筆又放下,實在不知從何說起。回憶起來是那麼的美好,可仔細一想卻又都是些日常的瑣事。我怕寫起來會變成流水帳。

昨晚,想找幾張我們這些鄰居們在一起的照片,翻遍了手機、電腦卻怎麼也找不到。也許,我們在一起的日子就是這樣:平凡,平凡得讓大家都覺得太習以為常了,根本不值得拍個合影什麼的。

2.都是一幫什麼人?

生于農村的我,從小感受的是農村的鄰居關系。我們村子很小,隻有七八戶人家。感覺一個村子的人都象是自己人。鄰居鄒家奶奶,哪怕是蒸了一籠包子,或有幾塊糖塊,都會送我母親一點。或哪怕是中午搞了一缽擂茶,也得挨家挨戶叫一下,叫大家一起來吃茶。大家都是禮尚往來,和睦共處。

村裡不管誰家有喜事,整個村子的成年人都會過去幫忙,并且幫忙的幾天裡,大家都在一起吃飯。就算是過年過節,誰家要是殺了頭豬,那也是必須要請村裡每家每戶的人一起吃個殺豬飯的。

參加工作後,我也成了城裡人,有了自己的鄰居,又因為換了幾個住處,便有各個批次的不同的鄰居。這裡已不再是農村祖祖輩輩的鄉裡鄉親,也不是熟悉的夥伴和尊敬的長輩,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成了左鄰右舍,樓上樓下。

回想從火車站-勝利街-楊真新區-再到現在的江南美地,每換一個住處,就跟着換了一波的鄰居。想來想去,這幾個地方的鄰居除了同僚和幾個親戚外,其它的大都已經成了過眼雲煙了。

唯獨楊真新區的鄰居不一樣。

我要說的這幫鄰居大多在我們所在的八号樓。而八号樓又集中在一單元。我們小區沒有電梯。

首先介紹下大家吧:阿婆、阿公兩夫妻,阿陸、小琴兩夫妻,叮咚、阿丹兩夫妻,小蘇、小顔兩夫妻,當然還有我一家了,這些都是我們八号樓一單元的。還有雪英、開武一家,他們是五号樓的。

其實,我們小區還有很多其它樓幢的鄰居也很熟。

說起這些人來,一個個都是腦海中生動的形象。可要我描述給你聽,還真是難度很大了。

我們大概是2000年上下,基本上時間差不多入住的。由于小孩上學,或改善住房條件,或工作生活需要,從2018年開始就陸續有人搬離了楊真新區。目前,仍然常住在那兒的,也就阿陸、小琴一家了。因為女兒在江南讀書的原故,小琴和女兒也時常沒住在那兒了。

3.彈指一揮間,轉眼20年。這20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記憶......

想想剛入住時,一個個的小孩還都是小寶寶,可現在,有的已經參加工作了,有的已經結婚生子了。

是否還記得那些個夏天,我們相約到長坑的建溪邊遊泳。阿公的水性最好,一個個帶着救生圈,由阿公帶着手拉手遊到了對岸。對岸的河灘邊小河螺特别多,一不小心就撿了不少。那時,除了阿丹有一部passat外,我們都是騎機車。遊完泳,大家會在一起共進晚餐。

還記得有個夏天的晚上,我們一起去夜遊了石佛山。可惜的是,沒過多久,石佛山景區的設施都被山洪沖毀了,連路都沒有了。很懷念石佛山景區最美的時刻,一直覺得那兒比溪源峽谷感覺更好,至少少了很多的商業氛圍,多了些純淨的自然風景。

還記得也是一個夏天的夜晚,我們一起去溪源庵的民宿住了一宿。那片片的蛙鳴,至今不忘。不知那些小朋友是否還記得下田捉青蛙的情景。伴着蛙鳴,打着紅二的場景,不知道你們是否已經忘了。

每當家裡有喜事,或者外地的親戚朋友來訪,或者遇到誰的生日,我們都會叫上這幫鄰居們一起小聚。喝酒猜拳的氣氛,那叫一個熱鬧。特别是阿婆猜啤酒瓶蓋的技術,讓人記憶猶新,連酒量數一數二的開武兄都輸得試探底線了。

4.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昔日的鄰居也慢慢分開了。

小區環境越來越美了,大樓也都有了電梯。生活在大樓中人們,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一個樓道中居住的人幾乎變成了陌生人,互相之間點頭為是,很少交往,更少互相溝通。鄰裡間原本慣常的噓寒問暖和互相關照,似乎都被冰冷的防盜門阻擋在外,有事沒事串串門的鄰裡關系不知不覺離我們越來越遠。

一生遇到你們這些好鄰居不容易。

值得我們共同珍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