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遠艦”水下考古第一階段結束,艦銘牌保護處理後進行回填

作者:澎湃新聞

截至9月25日晚,遼甯大連莊河海域開展的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告一段落。當日下午,考古隊對“經遠”艦名牌進行了保護處理,之後對揭露的艦體部位進行回填,恢複到原址狀态。

針對已從經遠艦打撈出的文物,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院副院長王記華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文物出水以後,要馬上進行脫鹽等技術處理,友善以後保護儲存。“由于經遠艦倒扣着沉下去後,很短時間内就被淤泥淹沒了,在艙裡面的水兵的服裝應該會儲存得較好。”

此前的9月21日,國家文物局證明在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經遠艦”殘骸。而這也是“緻遠艦”之後,我國甲午海戰遺迹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博物館:目前尚未找到林永升後裔

經國家文物局準許,2018年7月至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遼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在遼甯大連莊河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搜尋、發現并确認了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沉艦——“經遠艦”。

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院副院長王記華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甲午海戰前幾年,經遠艦和其他四艘艦一起通過海路從英國、德國來到中國,但關于它在北洋海軍服役期間情況的資料不多。

據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相關報道,“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铿(vulkan)造船廠建造,1887年底作為“緻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著名将領鄧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兩艦的管帶(艦長)。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北洋水師戰敗,共損失戰艦四艘。其中“經遠艦”受到四艘日艦圍攻,全艦官兵不畏強敵,英勇接戰,直至最終沉沒。全艦僅有16人幸存,管帶林永升及200餘名官兵捐軀殉國。

“對林永升這個人物的研究,現在隻是鑒于清史稿、清末海軍史料,還有包括一些經遠艦海戰情況日本方面的記載。”王記華稱,林永升殉國後,清政府給了他很高的名号,僅次于鄧世昌。但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林永升的後裔,很是遺憾。

中國甲午戰争博物館(院)是甲午戰争紀念地專門的管理、保護機構。據了解,該博物館(院)位于山東威海劉公島原北洋海軍提督署内,目前館内藏有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軍與甲午戰争文物資料200多件,打撈艦船文物300多件。

專家:艙内水兵服裝可能儲存較好

領隊周春水此前在澎湃新聞直播“經遠艦沉船打撈”時介紹,本次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分兩個階段。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挂于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艦名字牌,由此确證沉艦即為經遠艦;還發現一塊木牌,清晰書有“經遠”二字。

此次考古過程中發現,經遠艦艦體前端儲存了艏柱、錨鍊、舷闆等遺迹,外圍發現大量散落的艦體構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鐵、木、銅、鉛、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質各類遺物标本500餘件,種類十分豐富,包括鍋爐、斜桁、舷窗、艙門、鐵甲堡襯木等艦體結構,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武器裝備,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載工具。

這些出水文物該如何保護?王記華解釋,文物出水以後,要馬上用不含氯離子的蒸餾水或純淨水泡起來,慢慢地把它内部的鹽分脫掉。由于經遠艦在倒扣着沉下去後,很短時間内就被淤泥淹沒了,在艙裡面的水兵的服裝應該會儲存得很好。

“雖說現階段我國對絲織品、毛料的保護技術已經很成熟,但之後如果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出水服裝’如何更好地儲存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王記華說。

王記華對澎湃新聞分析稱,經遠艦是呈倒扣形态被淹沒,此後如果繼續進行全面考古調查工作,會有更多文物被打撈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