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有哪些名人#
清遠市,簡稱清,别稱鳳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偏北。今天我們來看看清遠有哪些名人吧。
最後一次科舉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年-1942年)原名倬冠,字玉堂,号聘三,廣東清遠人,中國學者,以書法名世。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慶祝慈禧太後七旬壽辰特設甲辰恩科,被拔為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民國期間主要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創辦香港隘園學院、香港孔教學院,任院長。曾受聘于香港大學,任哲學文詞教習。曾任香港孔聖會會長。抗日戰争初期,朱汝珍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從事慈善事業。1942年到北京,不久病逝。
革命烈士——賴松柏
賴松柏(1901年——1928年4月)廣東清遠人,1924年參加清遠縣農民運動。1925年1月,參加第三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1927年10月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任清遠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團長,1927年12月發起了清遠農軍暴動。1928年4月被叛徒出賣逮捕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年僅27歲。
陳可钰
陳可钰(1882—1944)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今清遠市石潭鎮)人,中華民國時期軍事将領。廣東将弁學堂畢業,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參加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1920年任粵軍第1師參謀長、大元帥府參軍、國民革命軍第4軍副軍長,參加統一廣東及北伐戰争。1927年曾任廣州國民黨臨時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後痛心于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加上痼疾纏身,遂不問軍政事務,避居廣州,後回原籍。1944年10月14日病逝。
馮達飛
馮達飛(1899年—1942年6月8日)原名馮文孝,字洵,廣東省連縣東陂(今連州市東陂)鎮人。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1925年受中共黨組織派遣赴蘇聯入莫斯科進階航空學校及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又轉赴德國炮科研究院将校組學習。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12月參加了百色起義。曆任紅7軍2縱隊第2營營長、縱隊司令員、20師58團團長。1931年秋紅7軍和中央紅軍彙合,曆任紅軍大學四分校校長、獨立師師長、紅8軍代理軍長等職。1934年參加長征,後任抗日軍政大學4大隊大隊長。抗日戰争時期,1938年調派新四軍,任教導總隊教育長,後任副總隊長、新四軍新2支隊副司令員。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俘,1942年6月犧牲于上饒茅家嶺。
莫雄
莫雄(1891-1980)廣東英德人。早年畢業于陸軍講武堂,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随孫中山先生走上革命道路,參加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護國戰争、讨伐陳炯明和北伐戰争等,是辛亥革命時期赫赫有名的粵軍将領。莫雄擁護共産黨的上司和主張,支援共産黨的隐秘戰線工作,特别是擷取了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五次軍事圍剿的絕密計劃,促使中央紅軍趕在鐵桶圍剿完成前實行重大戰略轉移,開始了氣壯山河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為中央作出戰略轉移的重大決策作出了重要貢獻。莫雄提供的絕密情報,被定義為“一份關系到紅軍命運的情報”。在擔任貴州畢節保安司令期間,他繼續與中共地下黨秘密合作,掩護大批紅軍傷病員安全轉移。新中國成立後,莫雄先生曾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邬強
邬強(1911-1992)廣東英德人,畢業于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南甯分校)第五期。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抗戰爆發後,參加了徐州會戰和台兒莊保衛戰,曆任惠東寶抗日遊擊隊大隊長,東江縱隊參謀處長,挺進粵北先遣隊隊長、北江支隊支隊長,華東軍政大學教導團團長,華東野戰軍兩廣縱隊參謀處長、副師長。參加了魯西南、豫東、濟南、淮海和廣東等戰役。解放廣東時任珠江作戰指揮部副參謀長,建國後,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任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鄭士超
鄭士超(1755—1808)字卓仁,号貫亭,廣東陽山縣通儒楊梅坑(今七拱鎮)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授工部主事,後補都水司。兩充嘉慶辛酉、壬戌會試同考官,先為營繕員外郎,升郎中,轉任浙江、廣西、河南道監察禦史。鄭士超是陽山曆代6名進士之一。他為官清廉正直,勤于政務,與陳鶴、牟昌等并稱“工部三君子”;以直言不諱、胸懷磊落,與牟昌裕被譽為“台中二鳳”。而陽山民間,則把他與前賢韓愈合稱為“兩禦史”。 鄭士超敢于直言,連續向皇帝疏陳時疴5篇,要求“禁革海盜、天地會、賭局、鴉片、濫收浮費”,均得皇上嘉納,為世傳唱。
丨以上資料皆來源網絡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