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白玉線雕鷹,西周晚期,玉器,長2.2厘米,寬5.7厘米,重16克,1986年河南省平頂山應國墓地一号墓出土。平頂山博物館藏。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白玉線雕鷹

1986年5月至6月,平頂山滍陽嶺中部發掘應國墓地一号墓,該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椁墓,墓頂無土冢。上部填土已被磚瓦廠挖去約3米厚,因而墓口層位不明。墓内木質棺椁已腐朽。從殘留痕迹可以看出,葬具為一棺一椁。據墓中殘留骨骼觀察,該墓主人系一中年男性。棺内随葬器物主要為死者生前佩戴的裝飾品,多屬玉質,分布于骨架周身。其中死者頭骨頂部置一件玉琮;兩耳附近各置一件玉玦;口内有三塊玉片(即玉琀);頸圍一串項鍊;右肘關節置一件小玉環;左肘關節處置一件小銅環;盆骨右上方置兩件玉璧、一件玉蟬,左上方置玉璜、人形玉佩、玉錐形器各一件;盆骨内側有一玉鷹;右腳趾處置一件夔形玉片。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應國墓地一号墓底部遺物分布圖

墓中出土的這件白玉線雕鷹,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溫潤光潔,微透明。鷹頭頂和右翅有褐斑,當是有意運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的。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雙翅前端亦各有一個小穿孔,鷹眼、鷹背、羽翅均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卷曲于身下。頭部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身體則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寫真的手法創作了這一形神兼備的展翅雄鷹。

該墓随葬器物遵行列鼎制度。鼎、簋、壺、盤、盉、甗配套随葬,這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奴隸主貴族墓葬随葬銅禮器的基本組合形式。墓中随葬青銅器内往往有尚未除去的範土。據此可知它們是專以随葬的明器。結合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并綜合比較虢國墓地和張家坡西周墓葬,可以推測一号墓的年代應為春秋早期晚段。墓主人當是應國最後一位國君,而一号墓出土的這件玉鷹,當是墓主人應侯的随身佩玉。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白玉線雕鷹正面圖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白玉線雕鷹底部圖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白玉線雕鷹線描圖

1986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先生向平頂山市政府建議,将此玉鷹作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标志,而應國的都城——應城(即鷹城)也随之成為平頂山市的别名。

鳥紋玉器是中國古代玉器紋飾中較為常見的紋飾之一,根據目前發掘出土的資料可知,最早出現鳥紋玉器的文化是紅山文化和淩家灘文化。夏代鳥紋玉器較少,商代中後期到西周時期數量大大增加。進入東周尤其是春秋中期以後,鳥紋玉器的數量大幅減少,乃至接近消失。由于不同時期不同文化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發展背景不同,所呈現出的鳥紋玉器特征也各不相同。

一、新石器時代晚期鳥紋玉器

1.紅山文化鳥紋玉器。紅山文化中出土玉器數量較多,多數墓葬中隻有玉器作為陪葬品。郭大順曾提出紅山文化“唯玉為葬”。是東北漁獵文化的特色。在衆多遺址當中,出土鳥紋玉器的遺址有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遼甯阜新縣胡頭溝、遼甯省喀左縣東山嘴、遼甯淩三官甸子城子山、遼甯東溝縣後窪、遼甯牛河梁共六處。這六處遺址均屬于紅山文化晚期,經碳十四測年,其年代距今5500—5000年。

玉鸮,淡綠色,正面展翅形,背面都橫穿一孔,翅、尾均較寬,頭部雕出耳、目,翅、尾有表現羽紋的刻線。長2.5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玉鸮

玉鸮,頭頂有兩個外凸的圓弧形耳,耳下浮雕圓眼,弧形咀;雙翅展開,豎刻兩條象征羽毛的凸線紋,作攀附狀,胸腹微鼓,背面平齊,有三組交叉透孔,應是佩挂之物。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紅山文化中鳥紋玉器皆體形較小,單面雕刻,背面都有用于穿挂的小孔。形象多以鸮為主,後期牛梁河時期出土鳥類形象柔和,從寫實到抽象,形成類鳥紋玉器。前期雕刻手法以簡單的線條勾勒出鳥紋形象,後期有打磨痕迹,制作工藝有所提升。關于這些出土的鳥類玉件的具體名稱是“鸮”、“鷹”或者是“鹄”,目前學術界還有争議。從形象上可以看出,這些玉器紋飾屬于鳥類是毋庸置疑的。

2.淩家灘遺址出土鳥紋玉器。淩家灘遺址是長江下遊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儲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其年代與紅山文化年代相當,早于良渚文化年代。該遺址中發現3件鳥紋玉器,且均出自于墓葬當中。3件玉器除一件采用圓雕刻法,将玉器雕琢呈玉鷹形,其餘兩件均運用陰線刻法雕刻出具有抽象意義的鳥紋玉器,器物造型包括鳥類勾喙的特征。

玉鷹 ,透閃石,灰白色。器寬扁形,表面抛光潤亮。呈展翅飛翔狀,頭略仰,側向一面,尾展開。頭部雕刻鷹狀喙,眼睛為一面鑽的圓孔。展翅的兩翼雕琢似豬頭或似别的動物形象。腹部陰刻規整的圓圈,直徑1.7厘米,内刻八角星紋,八角星紋内又刻一圓,直徑0.7厘米,圓内有一孔。尾部兩面雕琢呈扇形齒紋。表面抛光。長8.4、高3.5、厚0.3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玉鷹

3.良渚文化出土鳥紋玉器。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南到錢塘江,西北至江蘇省常州市一帶。在良渚文化諸遺址中共有5處出土鳥紋玉石器共35件,即趙陵山遺址1件、瑤山遺址15件、新地裡遺址1件、反山遺址15件、福泉山遺址3件。現抽取一件圓雕玉器作為對比研究對象。

玉鳥,位于墓主頭側上方,與成組錐形器和冠狀器相鄰。出土時鳥背面朝上。南瓜黃。鳥形平展,尖喙短尾,兩翼張開,鳥頭、鳥尾微上翹。鳥嘴以及鳥眼以切磨方式表示。器表有切磨痕迹。背面有一對鑽隧孔。長2.95厘米,兩翼寬5.1厘米,厚0.6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玉鳥

4.石家河文化出土鳥紋玉器。石家河文化主要分布區南到洞庭湖北岸,北到河南南陽,東到大别山,西到漢水上遊。出土鳥紋玉器的遺址共有5處8件。即羅柏嶺遺址1件,肖家屋脊遺址2件,棗林崗墓地遺址3件,高二山遺址1件,澧縣孫家崗墓地1件。石家河文化中的鳥紋玉器寫實性強,紋飾複雜,盡量用多的線條表現鳥的形象,其器物線條在表現真實鳥形象的基礎上增加紋飾,使鳥形象更加豐富。現抽取一件圓雕玉器作為對比研究對象。

飛鷹,圓雕,玉為黃綠色,有白色紋斑。正面浮雕,反面光素。鷹作飛翔狀,形象矯健有力。扁鈎形喙,小圓眼。背較寬,尾較圓,浮雕羽毛紋。翅肩突出,翅近尖處分叉。每翅上有四道平行帶鈎的羽翎。翅尖間最寬4.2、身長1.9、尾厚0.35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飛鷹

二、商代鳥紋玉器

據目前已有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商代鳥紋玉器最早出現于殷商時期,由于這一時期出土鳥紋玉器多達上百件,我們選取殷墟墓葬中出土的其中兩件作為研究對象。

殷墟墓葬出土玉鷹:玉鷹,綠色,有黃斑,圓雕。大鈎喙内彎,目字形眼,眸子突起,胸、腹外凸,短翅,尾不顯。雙翼飾翎紋。腹與尾之間有一橢圓形矮座,中鑽圓孔一,直通頭頂。在矮座的左、右側各有一圓形淺孔。大概是插在漆木器上的裝飾品。高6.8厘米。

玉鷹,深綠色,浮雕,作展翅飛翔狀。頭歪向一側,尖喙圓眼,一面雕出胸、腹,另外一面雕出脊背。喙上有小孔,可佩帶。高6、厚0.2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三、西周時期鳥紋玉器

西周時期出土鳥紋玉器的遺址包括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陝西韓城梁帶村西周墓地;陝西扶風西周墓地;張家坡西周墓地;寶雞弓魚國西周墓地;山西鎬京西周墓地;甘肅白草坡西周墓地;河南洛陽北窯西周墓地;平頂山北滍村西周墓地;鹿邑太清宮西周墓地;山東濟陽劉台子西周墓地等。

在張家坡西周墓m50和m58中,發現的兩件玉鳥,做展翅飛翔狀。器身略呈三角形,似俯視平面圖。

玉鳥,透閃石軟玉,灰白色,有褐斑。頭部用陰刻弧線劃開,上刻一對圓形鳥眼,尖喙,雙翅展開,分尾。兩面線刻紋相同。喙後有一小穿孔。長3.3厘米,寬4.4厘米,厚0.3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玉鳥,透閃石軟玉,淺棕色。鳥頭略作三角形,上刻一對圓形鳥眼,尖喙,雙翅展開,上刻羽紋,鳥身上刻弧線紋和三角紋,鳥尾呈圓弧形。鳥喙後有一穿孔。背面無紋飾。長3.3厘米,寬3.1厘米,厚0.4厘米。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滕州市姜屯鎮莊李西村征集來的玉鷹,高5.4、寬7.6、厚0.4厘米。現藏于滕州市博物館。該器玉質為青色,略呈雞骨白,玉鷹體扁平,長頸前伸,圓目,鈎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兩面紋飾相同,皆以陰線刻出,曲背及颔處各有一圓孔,可供穿系佩帶。

【國寶品鑒】白玉線雕鷹比較研究作者簡介

滕州市博物館藏玉鷹

新石器時代的寫實性鳥紋玉器主要采用圓雕的雕刻手法,輔有镂空透雕,雕刻出有真實鳥類形象的造型。紅山文化中多以鸮類為主題,造型兇猛。有漁獵民族的遺風,佩戴時有祈求漁獵豐收之意。良渚文化以展翅飛鳥為主題,皆為小鳥狀,線條柔和,形态飽滿,雕刻細緻,僅表現出鳥形的大緻輪廓,用于佩戴。石家河文化鳥紋趨于複雜,線條增加,紋飾以鷹類為主題,其造型與應國墓地一号墓出土的玉鷹有異曲同工的相似性。商周時期,寫實型鳥紋玉器表現出簡單到複雜的紋飾發展演變過程,并且鳥類形象的種類也多有增加。并且多用線雕或者圓雕的雕刻方法,突出鷹類典型特征。

從以上對比中,不難看出,鳥紋玉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現,表明它在中國古代人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區域文化中鳥紋玉器有時是一種裝飾,有時也可能代表某種政治或宗教用意。

趙靜,女,鄭州大學曆史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現供職于平頂山博物館,主要從事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