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假說有望打破打破百年恐龍基礎分類方案

近日,英國《自然》期刊發表了一篇化石學論文,提出了一種與恐龍演化關系史相關的新假說。這一假說挑戰了一個多世紀以來學界的固有觀點,提出了将恐龍重新分為兩大新類别這一根本性的新分類方式。

任何科學都是不斷去僞存真的過程,此次恐龍演化新假說的釋出是否會颠覆恐龍分類的百年既有定論,重構起新的恐龍系統發育樹?其中的科學依據又是否合理充分呢?

打破百年傳統

“現有的恐龍分類方案已延續良久,應該說這篇文章之前并沒有人真正懷疑過已有方案。這也是此文吸引人的地方。”對于此次新歸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魯海肯定地表示,這是迄今恐龍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進展,其打破了傳統沿用百年的恐龍最基礎分類方案。

據了解,130年來,恐龍一直被分為兩大演化分支:骨盆與鳥類相似的鳥臀目恐龍和骨盆與爬行動物相似的蜥臀目恐龍。鳥臀目恐龍包括禽龍等鳥腳亞目恐龍以及三角龍和劍龍等有甲恐龍;蜥臀目恐龍包括霸王龍等獸腳亞目恐龍和蜥腳下目恐龍。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包括74個分類群的早期恐龍,總共分析了恐龍的457種特征。根據恐龍繼承自同一祖先的21項特征,科學家歸納出了一個新的恐龍分支,并将鳥臀目和獸腳亞目恐龍歸在了這一支,而将蜥腳下目恐龍與一種被稱為艾雷拉龍的早期肉食性恐龍分在了另一支。

為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徐星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新的恐龍系統發育假說,對于人們了解恐龍演化意義非常重大,會影響學界有關整個恐龍類群起源和早期分化的方方面面,包括恐龍的起源地以及特征演化等。

而随着新的相關化石證據的不斷湧現,特别是和恐龍起源最密切相關的三疊紀的新化石的逐漸發現,徐星斷定此結論将進一步被論證,而其同僚尤魯海也表示,恐龍研究正是這樣被不斷推動發展起來的。

證據合理

作為是一項重要進展,就意味着要打破原有深入人心的理念和研究思路,而支援此結論的科學依據又是否合理呢?

對此,尤魯海解釋,作者并沒有在“打破原有思路”方面做突破,而是在研究相關化石過程中發現了關于恐龍分類的這個新問題。“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再深入研究下去的結果。”

“新文章的觀點很新穎,也很符合近些年來恐龍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新進展,感覺新分類體系更合理了。”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姜寶玉告訴記者。

他通過兩個證據對此進行了判斷,首先他以鳥臀類恐龍為例,表示其具有一個像鳥一樣恥骨向後指的腰帶,這跟向鳥類演化的獸腳類恐龍以及鳥類相似;此外,近十幾年來,在大部分獸腳類恐龍和幾個鳥臀類恐龍支系中,還相繼發現了類似鳥類羽毛狀的結構,但從沒在蜥腳類恐龍中發現過這類結構。

“按照新的分類體系,羽毛出現于鳥臀類恐龍和獸腳類恐龍這一支系,而蜥腳類恐龍并沒有取得這一性狀,這是更合理的。”姜寶玉認為如果再加上文中列出的一些解剖學特征,新分類将更加可靠。

“這項研究的核心是作者建構的矩陣,而矩陣的建構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對所用類群和特征的標明等許多細節。”尤魯海推斷,根據作者建構的矩陣所得出的這一結論具有必然性,好處則在于這是個可以不斷修訂和證僞的矩陣。

尤魯海解釋,之是以說“得出這一結論是必然的”,是因為此篇文章的矩陣綜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新發現的化石和對已有化石的新認識,是以可以說其結論有基礎、有依據,是對既往研究的不斷充實和更新。

化石仍不充分

目前,一切支援文章的證據雖合理,但專家們也不諱言,支援此項研究的某些化石證據依然不夠充分。

“我們必須看到,正如文章題目所說,這還是個假說,因為作者也清楚,憑借現有化石材料,科學依據依然不甚充分,主要是缺少早期鳥臀類恐龍化石。”尤魯海認為可以肯定的是,至少現在學界都意識到了恐龍的早期演化和分類方案依然是一個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

“從作者提供的資料來看,證據多來自一類非常有趣的鳥臀類恐龍,即異齒龍類恐龍。不過,這樣一個重要學術結論還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援。”徐星認為,恐龍系統發育樹的建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對分析對象的選擇、特征的選擇和編碼的正确性等。此外,他認為由于早期鳥臀類恐龍化石記錄還相對貧乏,這将是一個可能影響準确重建恐龍系統發育樹的因素。

“任何的新理論或假說的提出都需要時間和更多證據的考驗,希望後繼的研究能驗證這一假說。”姜寶玉表示。

的确,人類迄今對于恐龍的認識還遠未達到預期那樣豐富,很多因素都有不确定性。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表示,這樣的結果并不讓他驚訝,因為恐龍的系統發育研究一直在做,有些團隊可以根據新的特征将整個分類體系改變。“這些學者都是嚴肅認真的,但這樣的結果需要更多的同行支援,也需要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