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作者:小珏說曆史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1963年,陝西興平縣吳鄉豆馬村裡一個叫做趙振秀的村民,在村北斷崖上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件沉甸甸的青銅器。三秦大地,遍地是寶,當地百姓相對于其它地區的人,文物知識更為豐富一些。他将這件青銅器擡到家中,小心清理了一下,結果是一件似牛非牛的奇特文物。

村民沒有貪心,立即将這件文物出土的消息通知了當地政府。通過茂陵文管所接受後,幾經輾轉,現在入藏于國家博物館。衆所周知,國家博物館文物荟萃,不是精品文物根本入不了庫,那這件青銅器到底是什麼呢?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原來,它的外形确實不是牛,根據專家判别和實物對照,它塑造的形象,應該是蘇門犀,也就是犀牛的一種。這件器物是酒器,而且是青銅尊,上面布滿了錯金銀工藝繪制的雲紋,是以被命名為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雖然它是窖藏出土,并非墓葬中挖出來的,但它的腹腔中放置的銅鏡、銅帶鈎、銅锉、銅砝碼等物佐證,這是西漢時期的傑作。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長約為58.1厘米,寬為20.4厘米,高為34.1厘米,重達13.34千克。犀牛體型碩大,昂首伫立,氣勢非凡。它的四肢短小肥大,足以支撐龐大的身軀,肌肉發達,顯示出粗犷之美。古代工匠用心良苦,甚至将犀牛角的鋒利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多皺的厚皮也刻畫得生動形象。雙目圓睜,仿佛穿越時空,看待這個不一樣的世界。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它的腹部中空,當時是用來裝酒的,主人埋藏時順帶放入了其它小件青銅器。它的背上有蓋,而且還很完整,這是彌足珍貴的。在犀牛的口部右側,有一個圓形的管道,文物上的術語叫做“流”。倒酒時,就是提起犀牛的尾部,讓美酒從“流”中涓涓流出。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它身上密布着錯金銀的雲紋。所謂“錯”,是古代金屬鑲嵌的一種特殊工藝。工匠在器物表面開槽,然後填金銀進行鑲嵌,使得整個器物金碧輝煌。這種工藝在西漢時達到巅峰,并不算少見,但這件青銅器銅質精良,再配上金閃閃銀閃閃的雲紋,顯得美輪美奂,光彩奪目。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可是,有人會覺得奇怪,古人用喝酒的青銅尊制作成動物造型屢見不鮮,比如牛尊、羊尊、鳥尊等等,為什麼會制作成犀牛尊呢?難道他們能見到犀牛嗎?

确實,野生犀牛在我國已經滅絕,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在中國古代,犀牛不僅是存在的,而且數量還不少。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人們找到過很多犀牛的骨頭,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出現過犀牛太多,人們不得不焚林獵犀的記載。古代還流傳着靈犀的故事,是以李商隐才會在《無題》中寫出“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野生犀牛在中國已經絕迹,這件文物卻記載了它的最後身影

而且,古時候的人認為犀牛角做成的酒杯可以解毒,犀牛皮更是春秋時期各國武士夢寐以求的铠甲材料。但也就是因為犀牛的這些好處,它被人們無情獵殺,數量銳減。西漢時還能見到犀牛的最後身影,到了王莽篡漢的時候,就隻能用高價去換取南海黃支國的活犀牛。

藝術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不是常見,工匠的想象力再豐富,技藝再高超,也絕對不可能制作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青銅尊。這件犀牛尊不僅外形華美,更是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課,它告訴我們,隻有珍愛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才不至于成為孤家寡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