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弓形蟲的生活史

弓形蟲的生活史

弓形蟲是一種寄生蟲,有其特殊的生活規律,這也決定了其傳播途徑不同于細菌或病毒。很多人不了解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對小動物産生無窮的恐懼,這是不對的。

滋養體是弓形蟲的增殖形式,分細胞内型與遊離型兩類,在急性感染機體内自行繁殖,在中間宿主與終宿主體内均可出現。急性感染期滋養體在宿主細胞内繁殖,内含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蟲體。這種蟲體的外膜是被宿主細胞包圍而形成的,并非是原蟲的分泌所形成的,是以稱為假包囊。假包囊破裂後散發出的蟲體為内殖子,又稱為速殖子。

包囊,是感染的主要形式,在中間宿主和終宿主體内都可以出現,常在慢性感染動物的腦、肌肉等組織内形成,囊内含有數百甚至數千個蟲體。包囊可以長期存活于組織内,甚至伴随宿主的一生。包囊在一定條件下會破裂,蟲體溢出成為囊殖子,在組織内繁殖成為新的包囊。

卵囊:僅在終宿主内出現。未成熟的卵囊包含有一個孢子囊,成熟卵囊含有兩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含有4個子孢子。

裂殖體:子孢子進入終宿主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後,配子生殖開始前,蟲體通過内二芽殖、内多芽殖、裂體增殖等進行增殖,最終成為多個蟲體即裂殖子。裂殖體破裂後,裂殖子侵入到新的宿主細胞内,繼續增殖為下一代裂殖體。

配子體:是弓形蟲裂殖子侵入終宿主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後,未形成裂殖體,而發育為大、小兩種配子體。小配子發育成熟後形成12~32個雄配子。

弓形蟲的生活史

弓形蟲具有雙宿主生活周期,分别在腸外和腸内兩個階段内發育。在腸外階段發育時系無性繁殖,在各種中間宿主(如哺乳動物和鳥類)與終宿主(貓和貓科動物)組織内發育。在腸内階段的發育中,既有無性繁殖,又有有性繁殖,但僅在終宿主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内發育。在貓和貓科動物體内可以完成全部生活史,但是在貓科以外的動物及人體内則隻進行無性繁殖。全部生活史分5期,即滋養體期、包囊期、裂殖體期、配子體期和卵囊期。前3期是無性繁殖,後2期是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可造成全身感染,而有性繁殖則在腸粘膜形成局部感染。

學習過寄生蟲的醫學生看這段文字後,應該就可以明白弓形蟲的生活習性了。但外行人還是雲裡霧裡,無法明白。其實隻需要明白以下幾句話:

弓形蟲的滋養體是其緻病狀态,包囊為潛伏狀态。囊合子僅存于宿主貓體内。

人類感染弓形蟲,有兩個途徑:一是接觸了病貓的糞便感染,二是食用了含有包囊的感染動物的肉(如未煮熟的羊肉、豬肉、鳥肉)等感染。打個比方,養貓可以感染弓形蟲,但養狗就不會通過這個途徑感染,即使這條狗感染了弓形蟲也不會被傳染,除非把狗殺了吃,而且狗肉沒有煮熟,才會被感染。吃沒有煮熟的豬肉,也是這個道理。

弓形蟲的生活史

ps:抱歉,本人不在這裡平台上直接回答網友的提問。如果有醫療健康上的問題需要咨詢,請大家在丁香醫生、愛問醫生或者知貝健康裡找我,我很樂意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您的了解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