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21年、登頂十幾年卻隻上過三次熱搜的女歌手,大概隻有陳绮貞一個。
陳绮貞應該是同級别歌手裡上熱度最低、但大衆記憶點最高的一個。
她僅上過的三個熱搜按時間先後排序分别是“範玮琪梁靜茹陳绮貞”“陳绮貞溫柔”和“陳绮貞和交往18年男友分手”。
這三次熱搜分别是老友相聚、新歌釋出和終結戀愛長跑。

二十多年過去了,歌還是在繼續出着,身邊的朋友還是那幾個,男朋友從事業合作者晉升為夫妻再退回朋友的位置。
如果時間繼續向前走,陳绮貞大概也會這麼一直平淡且溫柔地陪歌迷一路走下去。
她是最合格的獨立音樂人,也是最好的音樂偶像。
沒有新歌就不發聲,沒有巡回就不營業。
不喜歡用私生活驚動大衆,沒有绯聞、沒有撕逼、沒有任何私下的不體面。
在陳绮貞出道的二十一年裡,除了正常發歌、演唱會營業、為好友站台,關于她的新聞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
她留給大衆的印象,正如她上過的這三個熱搜。
對朋友有情有趣,對音樂認真溫柔,愛情來了就勇敢迎接,去了也絕不拖泥帶水。
陳绮貞,可能是近二十年來華語樂壇最好的一個音樂偶像。
是的,陳绮貞是偶像。
不是粉絲拼命用打投、點贊送他們高位出道的那一類偶像。
而是小時候時常被大人問起你長大以後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那種,偶像。
在過去二十年的流行音樂潮流和小衆文化中,陳绮貞的名字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符号。
甚至在小清新大行其道的那些年,隻要一提起陳绮貞,随便在哪個論壇都是朝聖者衆。
“傳教”女神陳老師
陳绮貞對于這一代90後啟蒙的象征符号有兩個,一是清新的民謠,二是旅行的意義。
很多不識樂譜的人對民謠和吉他的啟蒙,就是來自于陳绮貞。
以至于在後來的選秀中,出現了無數個拿着一把木吉他唱着小清新填詞的小女生。
她很喜歡用旅行來表達自己的态度,即使是失戀的自我呓語也不曾見任何灰心喪氣之語。
反而盡是自我開解的豁達。
在新人輩出的娛樂圈裡,陳绮貞并不算是年少成名的那一類,發表《旅行的意義》那首單曲的時候,她已經29歲。
騎着機車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風景,接着把這些到過的地方和還未到達的地方編織進屬于她的音樂想象中。
對于不太熟悉電影的人而言,九份,可能是多數90後知道的第一個除國文課本之外的景點。
她的歌裡提到很多國家和地方,很多人少年時期的第一場想象力旅行,正是源于陳老師的歌。
不管是《九份的咖啡店》,還是《坐火車到傳說中的湘南海岸》,又或是成名曲《旅行的意義》,她想通過不斷的旅行去尋訪這個世界的回應,尋找内心的答案。
她是大衆認知裡第一個模樣清晰的獨立音樂人,也是獨立音樂圈中第一個真正從小衆走向大衆的頂級獨立女歌手。
非主流的音樂那麼多,陳绮貞卻隻有一個。
對于陳绮貞而言,她最令人矚目的并不是賣座的小衆歌手這個标簽,而是獨立音樂制作人的身份。
因為她是圈内有原創标簽的歌手中,極為少數能夠包攬一整張專輯的創作、編曲、制作的,真正的獨立音樂人。
不隻是詞曲、編曲、制作,就連封面、印刷砍價這種事情都要陳绮貞本人親自過問,甚至還要貸款發專輯,堪稱是真正的獨立工作室。
“陳老師”這個戲稱的外号,絕對不是徒有虛名。
打開豆瓣搜尋陳绮貞,2010年之前的作品平均分幾乎超過了9分,同樣年份發行的專輯,陳绮貞專輯的評分甚至比周傑倫還高。
當然打分人數也是天差地别,畢竟陳绮貞仍屬于小衆範疇,但在她的專輯評分中,1星和2星的比例加起來甚至都不超過0.3%,足見陳老師在文青心中的地位,不亞于傳教女神。
外界眼中掙紮在中年危機裡的陳绮貞。
二十幾歲的陳老師,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有一股勁兒。
那個時候的她每天隻管在墾丁賣自己的demo,專輯錄制好了之後自己一箱箱抱着去跑各大唱片公司親自兜售,後期甚至還拉攏了自己的學妹加入了唱片分銷隊伍,俨然一個組織有序的唱片直銷團隊。
直到在大學的時候,她二度參加一個台灣木船民歌比賽才開始被人矚目的,而那個力排衆議讓她脫穎而出的評委就是伍佰。
他評價陳绮貞唱歌就像一幅畫。
不僅僅是陳老師的詞,更是指陳老師的聲音。
幹淨卻充滿了渲染力,同時還有大量的留白,聽陳绮貞的歌就像是“想象力在飛行”。
但近幾年,有很多人質疑陳绮貞的歌失去了這種能力。
這幾年,每當陳老師的新專出來,就有一大片質疑的聲音紛至沓來。
不管是《時間的歌》還是《沙發海》,那些否她定的理由和說不喜歡《說好不哭》的說辭幾乎一樣,江郎才盡,靈氣盡失,原地踏步。
這幾乎是所有原創型歌手在創作巅峰期過去之後,都必定會迎來的靈魂拷問,陳绮貞當然也未能免俗。
因為在大衆的眼裡,陳绮貞是不一樣的存在。
在音樂鄙視鍊中,多數人都斥小清新沒有态度,不過是流行之下無病呻吟的自我感動。
除了陳绮貞。
《旅行的意義》看似是旅程的累積,但實則問的是一段戀情離開和遺忘的态度。
生死之問的《魚》,獻給希望和絕望的旅途人的《流浪者之歌》,每幾個簡單句子的組合,都會有令人驚訝的哲思誕生,讓人在音符的轉角處恍然想起,她是哲學系畢業的。
正因為有了這種驚喜的邂逅,而當大家對陳老師新歌裡帶來的驚喜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心中的感動就退潮了。
在外界、甚至不少樂迷的眼中,陳绮貞遭遇了自己的中年危機,連續的幾張專輯都是沒有新鮮感的和弦、黔驢技窮的曲風和所剩無幾的感動。
近幾年最出圈的一首歌還是電影《喜歡你》的主題曲《我喜歡上你時的内心活動》。
比起其他高産原創歌手而言,她出歌的速度一直都很慢,兩三年才發一張。
世界太快,陳绮貞習慣在自己的節奏裡找到對世界的回應。
陳绮貞對于大衆而言,就像山谷裡的回音第一次聽或許會覺得新鮮,但久而久之,就開始覺得單調。
但陳绮貞,需要新鮮感嗎?
陳绮貞需要改變嗎?
長發中分碎花裙,或是高馬尾白t,都是大衆眼中很陳绮貞的形象。
陳绮貞的人就像她的人一樣,數十年始終如一。
前段時間,陳绮貞和梁靜茹一起自拍慶祝梁出道二十周年,照片裡的陳绮貞除了多了眼角的紋路,一切都熟悉的恍如昨日。
歲月對于陳老師而言,好像确實不值一提。
她是被所有人認為最小女生的那類樣子,但她的人生态度從頭至尾都沒有一絲小女生的扭捏小心姿态,反而有一種大開大合、輕拿輕放的自如。
就算是一場談了18年的戀愛,仍然可以輕松放下退回朋友的位置。
畢竟陳老師在《旅行的意義》中早有預言,離開,才是意義。
華語樂壇裡會用吉他的女歌手很多,但真的靠一把吉他走了天下的人卻隻有一個陳绮貞。
盡管陳绮貞的知名度高,但她的歌其實一直被大衆低估,被認為是簡單和弦的集合,靈氣遠勝于技巧。
這也導緻很多吉他新手一上來就要學陳老師,但其實她的歌裡有像《旅行的意義》這類簡單和弦,但也有像《太聰明》這樣用了集合了超過70種和弦變化,讓吉他進階者都頭疼的曲子。
陳绮貞的才氣和靈氣,即在于用最簡單的和弦寫出最打動人心的音樂,也在于用始終如一的風格仍然能夠讓人獲得恍如初見的感動。
情緒的感傷之語在陳绮貞的歌裡被寫成了“撐住我/落葉離開後頻頻回頭/撐住我/止不住的墜落”的另種治愈。
被她的聲線溫柔包裹,仍然像十幾年前初聽陳绮貞一樣令人心懷炙熱。
十幾年後的陳老師,依然能夠寫出諸如《流浪者之歌》這樣的感動。
這也是為什麼出道二十多年,借着小清新這股東風火起來的歌手不在少數,但浪潮褪去之後,留下的仍然不過一個陳绮貞罷了。
不管是人還是歌,不變,比變更難。
而對于信徒而言,有些事情是永遠不需要改變的,陳绮貞也是一樣。
她隻要一如既往的站在那裡,永遠守護着那份最初的感動,作為信仰安放的殿堂,源源不斷地吸引年輕熾熱的靈魂。
從陳同學到陳老師,她的四十歲仍然是更好的二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