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11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上疑似“打瞌睡”的畫面。(圖檔來源:視訊截圖)
美國總統拜登參加g20羅馬峰會與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的歐洲之旅,顯然稱不上“美國回來了”的高光時刻。盡管白宮喋喋不休把“美國回來了”挂在嘴邊,在重振美國全球治理上司力上顯得幹勁十足,但登上海外社交平台“熱搜”的卻是拜登在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上疑似“打瞌睡”的畫面。《紐約時報》11月2日刊文稱,盡管拜登試圖在歐洲重振美國和他自己的“上司力”,“但他所喜歡的個人風格還沒有幫助他縮小抱負和能夠實作的目标之間的鴻溝”。
拜登此行正值其支援率下跌之際。近期出爐的多項民調顯示,受應對疫情不力、阿富汗撤軍混亂、供應鍊危機和通脹激增等影響,拜登的支援率出現大幅下跌。美國《國會山報》11月2日援引哈佛大學一項最新民調顯示,拜登支援率已跌至43%;蓋洛普10月釋出的關于總統支援度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援率從第一季度的56%下降到第三季度的44.7%,下降幅度達11.3%,他在任期前9個月的支援率跌幅超過二戰以來的任何一位美國總統。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一項民調更是令媒體震驚:71%的美國人和近半數民主黨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盡管拜登一再淡化民調的影響力,但這些糟糕的資料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群眾對其上司能力的擔憂。
特别是在拜登赴歐洲出席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前夕,他力推的“清潔電力計劃”因本黨議員的反對胎死腹中,導緻他隻能“兩手空空”參會。這無疑放大了拜登在解決國内政治僵局上能力的不足。在拜登政府的精力不斷被國内政治牽扯和掣肘的情況下,外界必然對“美國回來了”的成色産生質疑。
美國國内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持續加強的背景下,美國政治波動更為趨向極端,也令美國的國際信任度大打折扣。政治周期波動、兩黨政策交替本是美國選舉政治的正常變化,但過去幾年,随着民粹主義擡頭、社會對立加劇,美國政治撕裂的程度加深,政策擺動也日趨極端。以氣候問題為例,過去20多年時間裡,美國在氣候問題上就不斷上演“加入-退出”的鐘擺式政策變動:克林頓政府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小布什政府則拒絕加入和履行相關承諾;奧巴馬政府加入《巴黎協定》并承諾減排,特朗普政府則宣布退出并大幅逆轉美國能源政策;拜登上台第一天就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并宣布2030年削減50%到55%碳排放目标……也正是在這“一進一退”之間,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信任度被不斷削弱。
更重要的是,盡管拜登政府高喊着“美國回來了”,但其外交政策則更像是更新版的“美國優先”:無論是其所謂的“中産階級外交”、還是“價值觀外交”,從根本上來說仍是為了實作美國的全球霸權服務的。過去兩個月時間裡英美法澳四國上演的“塑膠兄弟情”戲碼,就是美國為了實作其自身地緣政治利益不斷操弄、戲耍盟友的真實寫照。而在美國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可能成為未來趨勢的情況下,美國是否真的重回多邊主義更是被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号,其所謂的“上司世界”又從何談起?德國《每日鏡報》就不無諷刺問道:“拜登的歐洲之行,行李中帶着特朗普?”
事實上,道德形象的崩塌讓美國早已失去了“上司”世界的資格。就在此次拜登訪歐期間,國際社會見證了美國在氣候問題上“教科書式虛僞”的表演:在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上替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道歉之前,拜登前往梵蒂岡拜會教皇時,動用了80多輛豪車組成的車隊,令此訪變成一場排量驚人的“污染之旅”。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做派,無疑将美式“減排”的虛僞暴露無疑,成為美式道德崩塌的最新例證。而就在拜登替特朗普道歉的幾乎同一時間,皮尤中心釋出了一份令美國人尴尬的民調報告。這份在17個發達經濟體進行的民調報告顯示,有57%的人認為美國不再是其他國家的民主典範,23%的人認為美國從來都不是其他國家的民主典範。
在《紐約時報》看來,面對國内政治混亂和跌跌不休的支援率,此次歐洲之行成了拜登重塑美國和其自身上司力的“救生圈”。但顯然,虛僞的“政治表演”并不能奏效。白宮越是“喋喋不休”,美國的國際形象越會“跌跌不休”。(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