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寫詩的那些大家,我們很容易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事實上在盛唐不僅僅有這些大家,還有一些不是太出名的詩人,但同樣有名篇傳世。今天說的這位文人更是厲害,一首詩隻寫了三分之一,就被考官錄取了,這是為什麼呢?

畫作
故事發生在唐朝開元年間。開元十二年舉行了科舉考試,主考是趙冬曦。其中有一道題,考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的試貼詩。這首詩的題目是《終南望餘雪》,也算是應景的題目。考生很多接到題後,都在緊張作答。然而有一個叫祖詠的少年卻從容自若地寫出了一首詩。寫完之後他并沒有急着交卷,而是反複推敲,最後确認完成後,才向考官趙冬曦示意。
祖詠的《七夕乞巧》
趙冬曦覺得意外,畢竟題目沒有那麼簡單,試貼詩限制了考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麼短時間怎麼可能完成呢。于是他好奇地拿起了祖詠的詩,念了第一句的時候就覺得非常不一般。這首詩是這麼寫的: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這首詩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一個“浮”字,一個“明”字生生将靜景寫出了一種動态的美,删一字嫌少,換一字失色,當真是佳作!趙冬曦慧眼如炬,自然看到了這首詩的妙處,然而要求的是十二句詩,祖詠卻隻寫了四句,隻有三分之一,這不算合格吧?
祖詠畫像
他以為是祖詠疏漏了,于是提醒他沒有寫完,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祖詠并沒有添加一個字的打算,而是禮貌地告訴考官,他确實已經完成了,無字可添,就算是不能考取功名也無所謂。趙冬曦實在為難,經過反複斟酌之後,他實在不願意将這樣一個人才埋沒,于是向上級請示,最後祖詠被破格錄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佳作。其實祖詠本來按照他的才華可以當一個大官,但是後來看不得官場黑暗,而且性好原野,甯願做一名樵夫,不願意在官場沉浮,最後迷失自己!是以在朝為官不久之後就辭官回家了!
《終南望餘雪》
後來王世禛評論說,這首詩隻有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和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能夠和他媲美,而他行事作風也和陶潛極為相似,也隻有他們這樣的人,才能不顧條條框框,不求名利去創作吧!王夫之的《詩繹》更是高度贊揚了祖詠的這篇驚世之作:庸手必刻畫殘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句隻用托筆寫意,體格高渾。現在的人可能對寫詩沒有多少興趣,但是從詩句中傳承的精神還是需要的,就是不要在名利之中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初心,才能活得潇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