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局
6月10日,上海、浙江、安徽皖南
相繼對外宣布入梅
浙江今年入梅時間和往常一緻。圖:新浪微網誌
前期,日本提前入梅
日本提前入梅。來源:weathernews
我國江淮梅雨區部分省(直轄市)
也幾乎同時進入梅汛期
但本該進入汛期的華南
卻一直飽受幹旱影響……
很多網友表示
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
不該下雨的地方下不停
今年汛期“跑偏”了麼?
到底是何因素
導緻今年的梅雨和華南地區
玩起了躲貓貓?
#1華南幹旱導緻雨水變少?
從去年10月下旬開始,受拉尼娜事件影響,華南遭遇嚴重幹旱。
華南降水稀少,引發旱情。圖:國家氣候中心
以廣東為例,全省平均氣溫19.3℃(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5月16日),破曆史同期(17.8℃)最高紀錄;平均降水量為293.2毫米,較曆史同期(624.3毫米)偏少53%,為曆史同期第二少,多地發生了秋冬春連旱。
幹旱原因主要是:
# 01
海溫
2020年秋季以來,熱帶西太平洋暖池及熱帶印度洋海溫顯著偏暖、中東太平洋海溫偏冷,使得華南長期處于副熱帶高壓控制的下沉氣流區,水汽輸送條件偏差,台風和降水均偏少,水庫蓄水不足。
# 02
拉尼娜
此外,去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研究表明,拉尼娜次年不利于廣東秋冬春降水。
# 03
氣旋性環流
另外,進入今年春季(3月至5月),南海—菲律賓地區長期受氣旋性環流控制,阻擋了來自南方海洋的水汽輸送北上,導緻廣東大部地區降水持續偏少,進而發生嚴重幹旱事件。
不過,随着南海夏季風的爆發,華南迎來“龍舟水”,幹旱問題也随之“破解”。
#2江南春雨“打響”我國雨季“第一槍”?
我們通常認為,我國雨季是從華南前汛期開始的,而今年多雨的江南、江淮等地格外“搶鏡”。
那梅雨季是不是提前來了?其實不然,那一時段本就應該是江南春雨階段,隻是往年華南前汛期的雨一直在下,春天江南雨季顯得不清晰。
在氣候态上,我國東部降水主要雨帶活動包括7個階段:
時間
地點
2月下旬
至3月中旬
江南和華南北部一帶副熱帶降水最先開始,但降水強度一般為每天4毫米
随着春季降水季節程序的開始,春季江南連陰雨強度增大,降水強度超過每天6毫米
3月下旬
至5月中旬
華南北部雨帶向南擴充到華南南部,進入江南春雨和華南前汛期中前期,華南南部降水強度達到每天8毫米
5月中下旬
随着南海夏季風的爆發,華南進入前汛期後期,降水強度進一步增強,雨區中心強度超過每天16毫米(相當于中到大雨)
6月上旬開始
東亞副熱帶季風開始活躍,江南一帶、長江流域和江淮流域進入梅雨階段,降水強度可達到每天10毫米(相當于中雨),整個梅雨季節從6月上旬一般會持續到7月中旬
随着東亞副熱帶季風前沿向北推進,華北和東北地區在盛夏進入集中降水階段,但雨強較華南、江南、江淮等稍弱,一般為每天5毫米
7至9月
我國南方尤其是華南又進入後汛期,也就是台風活動相對頻繁的雨季。
是以說,我國雨季“第一槍”是在江南打響的,而不是華南等地。
#3“早”梅雨并非“真”梅雨?
2013年以前,學術界也有把4月至5月江南春雨歸類為早梅雨。直到2017年《梅雨監測名額》國家标準釋出後,才明确沒有早梅雨這一概念,因為江南春雨與梅雨期降雨有着本質上的差別——雖然雨有了,但是溫度明顯偏低,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也偏南。
我國梅雨區域西自湖北宜昌,東至華東沿海,南端以28°n為界,北抵34°n一帶,涉及的行政區域包含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包括長江中下遊區、江南區和江淮區三個不同梅雨監測區域。
梅雨标準
不僅要看我們國家的溫度和降雨,還要看東亞季風區對流層大氣環繞系統,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高空的南亞高壓系統,對季風、西風帶/副熱帶高壓、南亞高壓等各個天氣因子的配置監測稽核,名額過關才算。
經過監測和預報分析,6月10日,上海、浙江、安徽皖南剛剛“達标”,宣布入梅。
由于梅雨具有複雜性、多樣性、非對稱性和重要性等多重特性,地域差異大,且有明顯年代際和年際變化特征。
梅雨季節時間尺度跨度從周到次季節尺度,成為天氣學與氣候學交界面銜接處的重要天氣氣候現象。是以,每到5月中下旬,梅雨都會備受關注。持續時間多長?雨量多少?是“暴力梅”“羞澀梅”,還是“經典梅”?都會引起廣泛關注和讨論。
不過無論今年情況如何
梅雨季都要注意:
梅雨季“三防範”
梅雨對健康的影響:注意飲食衛生,做好除濕工作,定期開窗通風
梅雨對農業的影響:防禦持續寡照陰雨緻使水稻葉色偏淡及嚴重澇災造成農作物絕收
梅雨對城市的影響:加強城市内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綜合能力。
專家: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 廣東省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胡娅敏
作者: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 李慧